顯示具有 文化創意產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化創意產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8.21.2009

行銷-異業結盟與跨界行銷 時尚設計產業的更多可能性



在消費者為王的時代,了解目標對象已是企業行銷的必備守則。臺灣文化創意企業的目標對象多是一般消費者(B to C),即是由不知名的大眾所組成,要如何抓住這些人的心,並成為自家產品的忠誠使用者,是企業獲利的決勝關鍵。

消 費者忠誠度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主要展現在「重覆購買同品牌的不同商品上」,如大型品牌經營者開創出多角經營、研發多元產品;或是由眾多風格相似的商品共同組 成同一品牌在市場上推出的模式。在國際間的時尚設計產業尤其明顯,也就是運用「異業結盟、跨界行銷」的策略,如服裝設計與產品設計、工藝、視覺藝術領域結 合,產生複合式的品牌,展現跨領域合作的商機。本文以文化、產業環境和臺灣較相似的香港品牌「住好啲」為例。

關注集體記憶的品牌精神

香 港品牌「住好啲」(G.O.D.),或寫作「住好D」,產品風格就像品牌名稱一般,富有濃厚的香港風味,主力商品為家具、家飾、服飾等,商品類型多元,但 都呈現一致的設計質感。如一般人對香港再熟悉不過的報紙分類廣告、油麻地密集舊樓、鐵皮信箱、1997回歸大陸等素材,被應用在「住好啲」的服飾設計上, 成為詮釋香港文化的最佳代言。
危險卻可靠的品牌形象

值 得一提的是,「住好啲」在塑造品牌形象的方式,不得不令人捏把冷汗,2004年推出「Delay No More」字樣的服飾及商品,由於和粵語粗口諧音相似,而引起廣泛討論。又如2007年推出「拾肆K」字樣服飾,再度引發與三合會14K社團聯想的爭議, 甚至遭到香港警方搜索,幸好最後撤銷起訴了。但無論刻意與否,都達到了話題十足的目的。

「住好啲」善用製造衝突、社會輿論來製造話題,讓 品牌形象處於具爭議、高危險的氣氛中。但在品牌可信度的建立上,「住好啲」卻又轉變成品質保證的高手,創辦人楊志超,個人獎項包括最佳衣著人仕獎、傑出設 計師獎,也帶領「住好啲」獲得創意生力軍大賞、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優秀等獎項。整體而言,品牌形象恰能符合香港人在矛盾中求生存、衝突中求和諧的本色。

跨領域、跨地區的品牌經營

近 年「住好啲」以副品牌「住加(G-Plus)」進軍中國市場,專售「現場購買、自行運走」(Cash and Carry)的小型家品,這在臺灣不稀奇,但在中國,過去較多是通路的商品種類少、但可為客戶送貨的經營模式,「住好啲」此舉不但藉以區隔市場,也降低人 事成本。

2009年「住好啲」和星巴克(Starbucks Coffee)合作,在香港中環都爹利街的星巴克分店,店面前半部是一貫的星巴克風格環境、後半部則以香港舊冰室為題,打造「冰室角落-星巴克咖啡室」, 擺放60年代物品,老爺電風扇、舊窗花百摺簾、手寫餐牌,營造傳統茶餐廳質感,成為全球星巴克一致室內裝潢風格中,少見的星巴克主題店。

在 臺灣,興起許多運用臺灣在地特色或中華傳統元素的創意商品,同樣和「住好啲」有深具地方特色的產品實力,但要成為品牌、並長久經營的企業,則必須有營運品 牌的獲利能力、巧妙結合不同文創產業的判斷力、和製造消費者關注的行銷能力。臺灣和香港在文化、市場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住好啲」的成功模式值得我國業 者注意。

圖說:
「住好啲」在香港和亞洲相當受到歡迎,吸引許多喜歡東方與西方買家。

8.03.2009

【行銷管理】我為創意而活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上海證券報) 2009 / 08 / 01 星期六 09:51

——專訪多媒體藝術家飛蘋果

   1997年,作為巴黎最高等藝術大學第一個畢業於裝置和多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生,飛蘋果來到了上海。一年半後,愛上了著名的化妝師楊青青一同前往法國,5 年後對中國戀戀不忘的飛蘋果帶著全家回到了上海。同時也將他自巴黎創建的飛來飛去工作室搬到上海,如今這個工作室在蘇州河邊翻新的倉庫裡駐紮,並轉型為飛 來飛去多媒體創意公司。他中文流利,語速很快,且思路清晰。偶爾,他會因找不到恰當的中文表達而停頓片刻,然而稍作思想,就會發現他的表達竟然如此準確。 妻子青青透露,飛蘋果從不開車,而是整天騎自行車,無論到哪裡。此時不難想像,為什麼他總是連續幾天不睡覺卻依然神采奕奕的原因了。

  商業也是為了創意

   飛蘋果的團隊開始只為他的藝術作品進行製作,到由於其自身運營的需要和市場需求,開始承接政府性質或者商業性質的交互多媒體展示項目養活自己。現在,整 個公司承接了很多大型項目,如上海多媒體產業園的大型互動裝置空間、上海兒童博物館的數字互動空間改建項目、法國工藝美術科技博物館無界視屏、法國巴黎 ISEA展以及商業性質的企業品牌和產品推廣展示項目等。

  飛蘋果告訴記者:「其實我個人的藝術創作與公司所承接的業務對於我來說完全是 獨立的,我們承接的商業項目其實也很有挑戰性,必須是像我們這樣兼具藝術和科技相結合的團隊才能完成,但這些項目絕對不是藝術。我們做這些工作除了維持團 隊的運營之外,並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興趣和創新。我們的工作從不重複,每次都是開創一個獨一無二的項目,都是根據客戶的具體情況和要求量身定制的。」

  目前,飛蘋果的團隊正是高度忙碌期。準備了為期三年的世博項目總算進入了執行階段,中標的三個項目一起開工;另外,還有四個上海政府項目也需要同步完成。

   工作對於他來說也是為了享受創新的樂趣。對於他來說,項目的目標非常清晰,就是根據甲方的要求和觀眾的需求,找到一個創意的手法使之滿意;而藝術對於他 來說唯一的標準就是自己。他說:「我對自己藝術的判斷標準就是我自己,我不用經過領導的支持,也不用向會計匯報,我給我自己交代。我心目中的興趣點不是兒 童館、國家館,而是我自己關注的主題。」

  在他心目中,最敬佩的技術家就是卓別林。他說,一件真正有影響力的藝術品,就是要像卓別林的電影那樣,即能讓孩童大笑,也能讓學者深思。這樣的作品才能跨越身份、人種、年齡、職業和尊卑。這就是飛蘋果心中的藝術目標。

  烏托邦小子的追求

   他一直追逐並探索著烏托邦。最好的例子是他2008年的作品《發明,Tim,6歲》。Tim是飛蘋果6歲的兒子,飛蘋果請他為自己畫一個發明,並承諾 Tim無論這個發明是什麼都會根據他的圖畫將這個發明做出來。最後整個發明在Tim的指導下完成,包括材質,顏色,製作方式,安裝等等。飛蘋果的工作就是 呈現一個具體實物與6歲的Tim最初的空想一致。這個略帶溫情和理想主義色彩的作品是這個新烏托邦主義者一次徹底的構思烏托邦並實現烏托邦。

  飛蘋果說,每一個有點聰明又有點想法的人,總是不得不承認生活裡多數的烏托邦是不能實現的,但是他們充滿了追求烏托邦的熱情,那是因為他們明白生存需要烏托邦。

  他說:「我是一個新烏托邦主義者;我想讓自己更多的作品計劃實現,但是並不是很喜歡展覽和展覽以後的事。」

   妻子青青即是飛蘋果最怕的觀眾,也是他最好的評論者。她說:「飛蘋果的藝術作品我很欣賞,喜歡,作品中有一些很值得我們當代思考的東西。他的新烏托邦和 存在對我的影響很大,作品中會闡述很深的哲理。我經常是他的第一個交流者,經常會感動於他的某個想法,也經常會與他討論他某個想法是否不要那麼重。他是那 個新烏托邦幫主,那個理想國的國王。」

12.30.2008

【文化創意產業】華山園區招商 五五計畫啟動

此文轉載自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8.12.26 03:11 am


結合演唱會、創意市集等活動的第二屆「簡單生活節」,12月初在台北華山園區舉行,除了吸引上萬人入園外,知名小說家白先勇也在台灣文創公司董事長王榮文、趨勢科技文化長陳怡蓁等人陪同下入園參觀,感受台灣人的跨界創意熱情。 大型活動為華山帶來了可觀的人潮,看在關心台灣文創產業發展的人士眼裡,頗為鼓舞;但活動過後的華山園區,因為遲遲未見創意產業進駐,光靠活動如何塑造其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旗艦園區的地位,並發揮匯聚創意人才功能,一直深受外界關心。

三個月內 首家進駐

一年前取得華山經營權的王榮文,接受記者專訪時坦言,經營華山需要時間醞釀,「就像李安拍電影,也磨了好幾年」;他希望,關心華山前景的各界人士「稍安勿躁」,因為他正在推動華山的「五個五年計畫」;他並預告,第一家進駐華山的業者,極可能三個月內開張。 位在台北市八德路與忠孝東路交接處的華山園區,前身是台北酒廠,內有許多大大小小建築物,既有舊廠區加上依合約可增建區及新建區,可使用室內總面積約6,000坪,規劃三分之二面積引進創意業者進駐開店,其他三分之一留作辦活動之用

由遠流出版公司、國賓大飯店和仲觀設計顧問公司組成的「台灣文創聯盟」,去年取得「華山創意園區ROT案」未來15年的經營權,並成立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接手華山發展主導權,未來15年期滿,尚有十年優先續約權利,若無意外,估計可經營華山25年。 王榮文表示,接手華山這一年來,因為有太多須與政府及社會溝通的問題,以及園區內尚有基礎設施工程待整建,無法像外界所期待地那麼快引進創意商店,但他已為華山未來的發展擬定「五個五年計畫」。

他指出,華山的第一階段是透過有意義的活動帶動園區的發展,此階段估計會占掉前三年的時間,必須等所有工程都裝修好後才可望進入第二階段。目前他為華山設定的目標是每個月至少要有四到八個中大型活動,「簡單生活節」、「台北奔牛節」等就是他看好的活動。 王榮文也希望政府應支持及鼓勵有能力的公會或協會團體,在華山舉辦各種不同跨領域的大型文化創意活動,加速使華山成為所有創意人聚集的地方。

經營策略 兩路並進

雖然第一階段會採取以活動帶動園區方式,但王榮文深知:「華山如果只辦活動,鐵定倒!」因此,台灣文創公司現在經營華山的策略,是以公司及基金會兩路並進。 從接手華山以來,王榮文說,台灣文創公司已與非常多企業及個人洽談過相關開店事宜,目前已有知名人士和品牌想來此開店,但因相關展演法規、消防法規都要考量,希望三個月內可以開出華山的第一家店。 王榮文也希望華山能成為台灣大企業想要行銷企業品牌或形象的進駐首選。他舉上海文創產業集聚區為例,知名品牌Electrolux 就承租上海紅坊文創產業集聚區樓層,做為品牌根據地,進駐此園區規劃做showroom等用途,並支持成立設計圖書館。 雖然現在全球經濟大環境不佳,但王榮文說,已有不少在大陸賺到錢的台商近來頻頻與他接觸,希望未來有機會進駐華山,主要考量是不用花很多錢,就可在未來台北創意聚集地取得好地點。 「華山不是我一個人或一個公司,就能完成的。」王榮文強調,華山園區需要政府、企業及很多人一起來努力,經營團隊已成立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來聚集更多的社會資源以及政府力量,希望共同建設華山。

捐修樓館 享命名權

他說,由於華山有許多大大小小建築物,為了讓每棟建築物都能有各自的特色,目前基金會也正向社會募款,若有企業看上華山哪棟樓可以呈現很棒的創意,且願意捐款贊助量身打造館場特色,並在未來捐給政府,那麼華山會賦予他們對該棟樓的命名權。 王榮文也透露,華山目前至少有七個計畫正在醞釀中,其中一個是在一棟建築物裡規劃「綠博館」,由清大教授李家維與建築師邱文傑合作,以特殊建築規劃設計,展示漂亮的奇花異草,未來每季可陳列不同主題的植物。 「華山要促成跨界合作,這是華山重要的價值。」王榮文說,華山要經營時間、經營空間、經營創意、經營品牌、經營故事、經營感動,因此,將透過沙龍聚會、五感體驗、無所不在的展演,「讓成名前的李安、魏德聖、白先勇、黃春明等人,願意常來華山流連、找機會;也讓成名後的他們,願意在華山發表新作、分享新 秀。」 雖然王榮文已為華山提出「五個五年計畫」,但文創界人士認為,華山若要有集客力,還是得靠早日引進文創商家進駐。如果華山能成為台灣最好的文創產業的集中地,才有可能做為文創產業的旗艦園區。



12.11.2008

【文化創意產業】為何藝術與文化是欣欣向榮的事業



本文轉貼自波酷網


資料來源 Jeffrey Meulman

想到文化參與,首先出現我心中的問題即是:你怎麼可能沒有文化參與?自從我在冰箱發現一件出傑出作品:知名的玻璃設計師,Floris Meydam1972設計的一個裝肉醬的小玻璃瓶,就開始大量增加自己的文化參與。歷經一小番調查,我才知道最初由Koen van Os1962年設計的Grolsch啤酒瓶,是Meydam之後「改進設計」的例子。然後我注意到身邊無處不是藝術。


我覺得難以理解。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一直住在博物館裡!一面疑惑著,面檢查自己的收藏:我的Hans Citroen平版印刷、我的Gispen長沙發、Lumina燈、Vitra椅子、我的Hans Ubbink長褲,甚至我那外表單純的Ikea咖啡杯,好像是由Susan Pryke設計,她於1994年完成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London Royal College of Art)的學業。現在有人可能會說,瞭解到藝術對我們日長生活的影響並非文化參與。但是凝視放在家裡的咖啡杯,和凝視放在博物館裡同樣的咖啡杯,是否真有什麼不同?我不認為。僅僅是背景的問題。


其次談到我自己小小的私人微經濟,我也看到宏觀發展即將到來。咸信藝術、創造力,和文化能讓我們實際賺到錢,而不僅是讓我們支出的說法似乎在緩慢流傳。即使荷蘭保守黨,VVD(荷蘭國會眾議院自由黨),聲稱計劃將國家藝術預算提高一倍,仍只能算是一個小的文化革命。藝術一再以復興建築物、城市,和區域證明其賺錢的能力。從行銷的觀點來看,一個城市的形象是有創造力的、文化的、附庸風雅的,和充滿生氣的中心,而且能提供誘人的現金。


藝術造成的影響可能無遠弗屆,正如某為藝術家的觀察:「單單一幅畫,林布蘭(Rembrandt)的『夜巡』(The Nightwatch),看它為阿姆斯特丹帶來什麼。」(或許是數萬份工作和以百萬計的歐元)。一旦藝術的經濟影響更被普遍肯定,許多人就會擁抱藝術- 無疑基於投機心態,但是又怎樣呢?能在金錢方面得到滿足。藝術家提供的這種滿足無人能及。日積月累,私人企業和政府機構似乎瞭解,支持藝術不再是慈善工作:是投資。


藝術是創造力的產品。創造力已經與資本同等。創造力不再專屬於藝術家的領域。創造新理論的科學家就是「富創造力的」。身為「富創造力的」本身即位一種專業(而且報酬極高)。多虧有「變得模糊」這個詞,Utrecht才能稱自己為「荷蘭最富創造力的城市」。不論這個稱號有什麼價值。「富創造力的工業」一詞似乎也逐漸變得模糊。對某些人而言,此名詞僅關係設計領域,其他人則認為包括建築、工藝、視覺藝術和古物、攝影術、電影和錄影帶、寫作與出版、電視和收音機、音樂、戲劇、廣告、設計和(休閒)軟體發展。依照此定義,甚至荷蘭極為郊外的例子,Zoetermeer市,都變得驚人的富創造力。


「變得模糊」

藝術、創造力,和文化過程中「變得模糊」的意義更為深遠。由Festival a/d Werf2000年推出有如戲劇般的土耳其摔角冠軍賽,引發是否可稱之為藝術、文化,或運動的討論。4年後,一名荷蘭歌手的葬禮在足球場舉行,有5萬名人士參加,分享他們的悲傷,高聲歌唱和鼓掌,彷彿參加的是一場大型多媒體活動,而同時有5百萬人在電視機前觀看現場轉播。這算藝術嗎?還是文化?嗯,我倒覺得很像戲劇!


什麼是一般定義的藝術和什麼~是定義為文化之間的細線正在消失。你也許會問,「最近如何?」「我們不是已經視某些廣告和MTV為一種藝術嗎?我們不是命名車子為畢卡索?我們不是早在40年前就認定Campell罐 頭湯為一種速食大餐?」或許沒錯,我們確實那樣做了,依照生命片斷出現的背景- 例如運動、儀式,和日長生活 - 很容易就轉化成藝術的東西。但是真正新的東西是,不在只有藝術家將東西置於新的架構。變得模糊是一種發生在藝術家能影響範圍之外的過程。不僅如此:沒有人 真的關心。我們只管生產,然後消費。最重要的是:我們樂在其中。


有時我能在星期二看新的Robert Wilson;我家裡VCR錄的「慾望師奶」(Desperate Housewives);星期三看新的喜劇演員;星期四公開討論Steven Berkoff的作品;週末買老歌手Harry Belafonte的唱片。感謝老天給我們文化自由!沒有人會評斷我的口味。文化水果籃裡的東西多到滿出來。目前為止沒有遺忘任何。


如今有一種新生代並不在乎什麼定義- 高或低文化、包括多種學科、不同文化之間 - 他們只是做,集合他們的資源於他們直覺的Google方式。這就是行為家;自然天生的文化企業家。不是自我,而是產品。不是決策制定者,而是大眾。不論你在歐洲何處,都會遇到志趣相投的人。


藝術目前在最終民主化的邊緣。你無需像音樂家一樣在演唱會做現場演出;你也無需像一個經過訓練的演員,變成電視明星。單靠模仿他人,你就能晉升為名人。你甚至可以只因為有名,而變得有名…我們可以在網路登錄上刊登我們的詩,設計我們的虛擬生活。就在此地、此刻,開始我們自己的收音機或電視網。攝錄影機在握,今晚我們就可以拍攝自己的記錄片,然後明天播出。


葬禮與婚禮

社區藝術似乎又開始重領風騷。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戲劇製作人,於上個六月份在指定的劇院參加一個座談會,並且在Terschellings Oerol節進行造園美化。與當地大多數是農民的人士合作,社區顯得度參與的藝術家十分重要。John MalpedeEastern Kentucky進行;Sjoerd Wagenaar在荷蘭的Drenthe省;Wu Wenguang在中國北京;Jorge Vargas在哥倫比亞的游擊隊區域;而前Dogtroep成員Jos Zandvliet和不良少年在足球場高歌。無需贅言,這些方案是依照當地的生活方式、歷史、感情,以及日常儀式,像是葬禮和婚禮:達成最大文化參與的證明方式- 此外,也是在這個令人困惑的時代,實現對文化象徵渴望的最佳方式。


同時,文化菁英亦開始憂心。在阿姆斯特丹舉辦的一場文藝社會辯論中,有些人質疑與Ajax不 良少年歌詠方案的藝術價值:「跟不良少年合唱?不錯啊!但是誰負責監督品質?」一為參加的辯論者提及一樁發生在夏日陽台上的謀殺案,旁觀者高興的鼓掌叫 好,以為是一齣街頭表演的精彩好戲。不論是否為真,辯論者堅稱如果這就是變得模糊的真諦,他寧可相信老舊的慣例。社會成員鼓掌大笑,伴隨清楚可見、心情得 以放鬆的手勢。對辯論者不幸的是,犬儒主義已經是過去式。文化參與正在蓬勃發展- 不論你是否喜歡。


欲知更詳情,請聯絡作者:

Jeffrey Meulman
Email: jeffrey@tf.nl
Website:www.jeffreymeulman.nl



作者簡介

1968年生於荷蘭Leeuwarden市,Jeffrey Meulman1986年起活躍於文化界,並且自1988開始擔任表演藝術評議員和節慶經理。他之前是龐客詩人、舞台建築商、De Parade的招徠客人者、技師、製作人、樓面經理、售票員、主持人、藝術家顧問、劇場製作人、公務員、魔術師、主席、宣傳顧問、出納、秘書、他自己表演場帳篷內的跳舞熊、藝術顧問、一般運動場公司職員的一員、收音機通訊員,以及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