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27.2010

【行銷】李烈把國片帶入行銷新紀元《艋舺》票房5步驟致勝術

本文轉貼自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這一期的商週話題人物是李烈,談的是艋舺。

有趣的是,在過年以後,報紙上有幾篇針對艋舺的投書,談論不外幾個觀點:本土題材、影視觀光、國片又有春天等。當然錦上添花的多,也順便捧捧自己的人氣。

倒是一些談艋舺的文章中,小弟感覺這一篇商週的整理比較好。而且有別於訪問導演談創作理念與過程,找製作人李烈,談如何「製作出」一部「商業性」的國片,面對過年檔期等細節,才對產業有所啟發。

在這一篇最後,報導統整了近年幾個回收率超過100%的國片,李烈製作的占兩部。可見,李烈在跨足幕後後,依據下文的報導,她的確掌握住台灣電影市場的推動方式,或者說,他掌握住一部電影生產到最後回收的過程。

當然,李烈未必是唯一的典範,但她是成功的一個典範。

五 大點,我想商週已以整理出來。可以自己閱覽。但關鍵在於,李烈的作法,是由後往前,或者說是從周邊往核心回來想的。這是一種典範的轉移。過去我們總是說, 要先編好一個劇,要很有社會意義,然後找演員等,一邊拍一邊找錢,最後拍完後再想去哪裡上映。這是由前往後的方式。而何時上檔,上那個檔等,在過去比較走 作者論的方式拍攝,似乎比較是後來再說,甚至不是主要考慮的點。

但是以下文看來,這不是李烈的打法。李烈打法比較類似好萊塢,或類似商業的模式,先估算可能的票房、上映規模、可能資金來源,在漸漸往文本裡面填。也包括刻意要找明星,先丟話題,想檔期,這是過去國片比較少想到的。

文末幫我們整理的幾部國片,其實都有幾個特色,那就是他們越來越重視行銷技巧、曝光、話題,可以說國片已經悄悄在轉型,轉的不是題材,而是作法,甚至是製作方式。當然也看到一些成績。

但更主要的是,這些國片回收率超過100%,是因為票房好,還是因為成本太低、投資額低?

========
李烈把國片帶入行銷新紀元《艋舺》票房5步驟致勝術


艋舺》拿下台灣影史上諸多第一,背後皆有精準的操作,以及詳細的計算,推升台灣電影工業更上一層樓。

先卡黃金檔期再想產品,李烈把國片帶入行銷新紀元。(攝影者.程思迪)
今 年春節檔電影《艋舺》創造了四個第一:首先,它創下台灣國片史上首日賣座最高票房,單日一千八百萬元;其次,它僅花六天,全台票房破億,破億速度為台灣國 片史上之冠,華語片第三,僅次《功夫》、《色戒》;再者,它創下台灣國片播放廳數最多紀錄,超過一百六十廳同步上映;此外,它是二十年來,首部擠進春節賀 歲檔期的台灣國片。

二月二十三日《艋舺》票房破二億三千萬元,上映十八天,逼近《海角七號》上映逾百天的五億三千萬元的一半票房。這 四個第一,幕後主要操盤手是監製李烈。 她第一部監製作品《囧男孩》以小成本之姿賺錢,與《海角七號》成為○八年最受歡迎國片。有此成功經驗後,她以近企業管理的方式監督《艋舺》每個環節,業界 以「達成率很高」來形容她。

顛覆傳統模式:
先卡戲院春節檔期,再想產品

第一步,敲定黃金檔期,再開始拍片。這個反向操作模式,也是《艋舺》賣座關鍵,也因為這樣,《艋舺》必須走高成本、高票房策略。

過 去,戲院不願在春節播放國片(編按:指台資國片,不含港資、外資製作的華語片),因為殺青時間不確定、片子不夠氣派、票房不夠漂亮。政大廣電所副教授陳儒 修分析,「戲院像7-Eleven,需要固定有貨品上架,」好萊塢是一個非常穩定的供應商,台灣供貨不穩定,品質又不能保證,戲院當然會將春節檔期優先讓 給好萊塢六大片商。

然而,春節是黃金檔期,有基本票房,李烈想突破二十年來台灣國片卡不進春節賀歲強片的窘境。

○九年二月,李烈拜訪美商華納兄弟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石偉明,提及該片規畫。石偉明說:「如果你們做得出來,就讓你們上春節檔。」李烈問:「上春節檔有什麼重點?」石偉明回答:「要讓觀眾有『哇!』的感覺。」

「為了這句話,讓我們把《艋舺》的規格拉得這麼大。」李烈說:「我們算一算,三千萬做不出『哇』的感覺,至少要五千萬……,能不能有『哇』,我們一路上就拚這個東西。」

當時石偉明不止邀約此片,但在李烈眼中,華納兄弟是前三大發行片商,有基本票房保證,機會臨門一定要抓住。為讓觀眾「哇」,資金、卡司、行銷,全部改採「大片策略」,重訂遊戲規則。

過 去,國片像手工業,導演先專注完成作品,再去談檔期、異業結盟行銷、開發周邊商品,就像大廚先埋頭買菜、煮菜,再想客人、想餐廳;《艋舺》則先訂下大餐 廳,確認來客量,再買菜、煮菜。為了上春節檔,李烈從上映日期倒推作業時間,精準計算發新聞、網站行銷、活動行銷等一步步流程,務必要衝出一億五千萬元基 本票房門檻。

為什麼是一億五千萬元?李烈以製作成本倒推,「拍片規格變成五千萬後(後來增為六千萬元),再加上兩千萬的宣傳費,票房又要與戲院對分,至少要一億五千萬元才能打平。」

第 二步,建立清楚的投資遊戲規則。為了讓投資人放心,她的做法是:為該片另成立一家「青春歲月」公司,她、《艋舺》導演紐承澤,與另六位投資人,同一天匯錢 進公司,一個單位五百萬元,八位股東事後按股權比例分配獲利,清楚單純。《艋舺》賺錢,股東想獲利了結,即可出場;若想再投資,則將資金放到下一部片子、 下一家公司內。

第三步,為達上億票房,卡司調整成「老少通吃」。「你想要什麼票房,你的俊男就要有各種不同型,老中青都要有,愛什麼口味可以選擇,」李烈說,尤其是年屆七旬的馬如龍,對中南部觀眾有很強的吸引力,在票房上絕對有「他的比例」。

第 四步,抓緊時間。上映日期確定,製作時間就一路往回擠壓,一天都不能延。去年二月,他們承諾華納兄弟今年一月十五日交片,但當時,主要演員只敲定阮經天。 意即一年內,《艋舺》完成確認卡司、籌資、準備前製作業、開拍、殺青定稿、進行後製作。開拍僅花兩個月,後製僅花兩個半月,相較一般國片後製需三至五個 月,《艋舺》時間抓得非常緊。

「若不是春節檔,那我們就……,慢慢來。」李烈回憶。

她每天一張開眼,就是抓時間、抓成本。從拍攝花絮不難窺見,坐在角落的李烈永遠板著臉。她解釋,因為劇組有一百多人,租借機器是論天計算,只要多拍一天,吃飯、租借費、底片費就要增加,並且交片的時間也會延遲。

「我會盡量達到導演的要求,但是那些要求是要在控制內的。……我要評估,他要求的東西,想呈現的感覺合不合理。……這全是因為春節檔期,交不出片,電影就離回收的路更遠。」李烈坦言:「做為一個監製,我一定要比導演冷酷。」

與導演的衝突每天發生,全戲在吵架中完成。「我們倆的關係很緊張,我每天都在他後面,他背對著我,對演員和劇組喊:『後面有兩把刀子在盯著,快一點喔!你們快一點喔!』」李烈說,這是因為在各自的位置上,需要就事論事。

身為投資者之一的能率集團董事長特別助理董俊毅表示:「他們嘗試著要將電影的元素『模組化』。他們不會像有些導演,為了藝術、理想『無限上綱』,最終來說,有好的管理,賺錢的,才是好電影。」

第五步,精準行銷。相較於一般國片開拍新聞,只能占據報紙豆腐乾大小版面,李烈決定花五、六十萬元,把最早敲定的主角阮經天帶到坎城影展現場宣誓開拍。果然,去年二月開拍消息在報紙連續曝光數天,很划算。

為了製造一波波的新聞浪,儘管去年四月已敲定另一男主角趙又廷,但李烈卻刻意壓了兩個月,直到開拍前、去年六月才宣布。

計畫性培養影迷:
官網已經營十個月,有評論、花絮

試片方式也迥異。傳統國片是靠著大量試片,以及請名人撰文推薦造成影響力。但與片商討論後,《艋舺》仿照好萊塢做法,只在上映前一週辦唯一一場媒體試片,以增加神秘感。《艋舺》也不是完全棄絕「名人推薦」,而是以影音方式,放在官網上曝光。

曾參與國片行銷的齊石傳播行銷宣傳林晉湉認為此片「宣傳活動不零碎、有重點,而且有時間表,價值感較凸顯。」

官網則從○九年五月開張,到目前已經營了十個月,共有一百四十八則發文,這個頻率相當於兩天發一次新聞稿。發文內容有評論、花絮影音、內容介紹、導演專區、最新消息等,有專人守在網上回答問題、上傳文章。

李 烈表示,官網是「有計畫的培養人口。」殺青後,「我們先放側拍搞笑的、輕鬆的內容。到後來與網友的情感越來越濃了,當觀眾與你在官網上互動起來,就是熟 了。他們連美術、燈光叫什麼名字,原本不認識,但後來都知道了。」「養人口」的收割期在去年十月底後,一個月湧入六、七十萬人,雖然他們不一定都會買票進 戲院,但比例絕對是正向的。

《囧男孩》導演楊雅?認為:「這部片子將國片帶入新的階段,運用非常高段的商業操作,商業籌資手法、商業 宣傳手段、商業卡司,每一步都有精準盤算,超越以往國片!」五步驟精準操作,讓《艋舺》拉出票房長紅,也將國片帶入行銷新紀元。未來,台灣電影的商業操作 手法,將越來越多采多姿。


延伸閱讀:以高投報率搶攻大銀幕
——近3年5大賣座國片

海角七號
投資報酬率 960 %
票房:5.3億
成本:5,000萬
上映年份:2008

聽說
投資報酬率191%
票房:2,912萬
成本:1,000萬
上映年份:2009

艋舺
投資報酬率188%
票房:2.3億以上(上映中)
成本:8,000萬
上映年份:2010

不能沒有你
投資報酬率 140%
票房:958萬
成本:400萬
上映年份:2009

囧男孩
投資報酬率103%
票房:3,452萬
成本:1,700萬
上映年份:2008
(資料來源:各網站 整理/林俊劭)

12.24.2008

【電影】台灣電影產業必須面對的真相

2008-12-10 中國時報 【黃茂昌】

 金馬獎的結束,某種程度也象徵了《海角七號》所造就的二○○八年的台灣奇蹟已完成了階段性的任務。媒體與觀眾的激情終將散去,該是靜下來具體檢視台灣電影產業未來方向的時候了。

 這些年票房超過百萬的國片,大約有三分之二接受國片最大金主新聞局的輔導金挹注,即使如此,再將成本緊縮在少得可憐的一千萬台幣上下,每一年靠台灣市場就能將投資回收的電影可能只有兩、三部,其中甚至包含了多部成本較低的紀錄片,與使用特殊媒材如HDV以將成本壓在五百萬以內的電影。

 認真來看,《海角七號》的成功其實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產官學逐漸有了一個共識:電影需要與觀眾溝通,而非僅求個人藝術表現的精神產物。同時,製片人思維的建立、明星制、國際行銷等觀點也被同等看重。九○年代或本世紀初關於「藝術」與「商業」的爭論,或是「輔導金越輔越倒」的論述早已是陳年舊事,一邊朱延平,一邊蔡明亮的壁壘也早已蕩然無存。從製作態度與動機來看,朱延平與魏德聖其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

 同樣的思維甚至也透過新聞局、教育部的各式人才培育計畫深入到校園,二十出頭電影青年再也不是將侯孝賢、楊德昌奉為圭臬。這才是台灣電影產業的根本轉變,三、四年前的《十七歲的天空》《宅變》等類型電影的出現已經透露出端倪,與其將《海角七號》當作奇蹟,不如將它視為電影圈多年來努力的成果印證。

 而三、五百萬票房真的很差嗎?那些歐洲得獎藝術片在台灣賣座超過一百萬,片商就興奮的不得了,已經賺錢了。國片在台灣的票房其實並沒有不好,不是今年才如此,過去兩三年就已經是這樣了。

 因此,投資國片要回收,只有三種可能:第一、國片的在地市場還要提升。(這不是不可能,跟日韓、新加坡、泰國、香港來比,台灣電影的國內市場占有率依然偏低。)第二、拓展國際市場(每一年有分別超過三十部以上的日本、法國電影在台做院線上映,遑論數百部的美國電影。我們為什麼不能反過來出口呢?)第三、政府與企業更多的奧援,不管是從觀光、形象的角度來切入。(苗栗可以花數千萬請卡列拉斯開唱,觀光盈收成效卓越,同樣的思維當然也可以應用在電影產業上。)

 要從市場的正常操作面來提升國片人口,在短期內其實有限的,得一步一步來,需要有更多的好電影與產量來支撐這股氛圍,總不能規定消費券只能看國片,不能看好萊塢電影吧!地方政府躍躍欲試已是事實,無須在這裡贅述。真正的重點是如何增加海外的盈收。

 讀者可能猜得出我要導入的方向了。藉著影城的快速建立,大陸的觀影人口每一年都以倍數成長。台灣電影進入中國市場,當然是一個能快速提升海外盈收的作法,然而,磨合的過程有許多文化、制度、政策等問題需要取捨與解決,香港的作法與CEPA模式也不盡然完全適用於台灣,畢竟,台灣電影產業受政府的支助程度遠超過香港,不見得需要完全依賴內地市場。不論是政府對政府,或是假手民間團體來進行合作的談判,兩岸三地的電影合作已然是一個不能規避的事實。

 台灣市場雖小,但仍具備許多獨有的文化與娛樂產業經營的長才與國際視野,這是能介入大華語市場的重要元素。然而,這個元素很容易被人仿效與超越,甚至收買。我最擔心的,莫過於只有能凸顯台灣人精神的電影如《海角七號》《練習曲》《一八九五》才能攪動內需市場的漣漪。

 我深信「多元化」與「國際化」是一個產業的必要基礎。王建民當然是台灣之光,但別忘了他的成就也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全球性運動產業所創造出來的。台灣電影,終將不能規避做為全球華語市場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