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2010

【行銷】李烈把國片帶入行銷新紀元《艋舺》票房5步驟致勝術

本文轉貼自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這一期的商週話題人物是李烈,談的是艋舺。

有趣的是,在過年以後,報紙上有幾篇針對艋舺的投書,談論不外幾個觀點:本土題材、影視觀光、國片又有春天等。當然錦上添花的多,也順便捧捧自己的人氣。

倒是一些談艋舺的文章中,小弟感覺這一篇商週的整理比較好。而且有別於訪問導演談創作理念與過程,找製作人李烈,談如何「製作出」一部「商業性」的國片,面對過年檔期等細節,才對產業有所啟發。

在這一篇最後,報導統整了近年幾個回收率超過100%的國片,李烈製作的占兩部。可見,李烈在跨足幕後後,依據下文的報導,她的確掌握住台灣電影市場的推動方式,或者說,他掌握住一部電影生產到最後回收的過程。

當然,李烈未必是唯一的典範,但她是成功的一個典範。

五 大點,我想商週已以整理出來。可以自己閱覽。但關鍵在於,李烈的作法,是由後往前,或者說是從周邊往核心回來想的。這是一種典範的轉移。過去我們總是說, 要先編好一個劇,要很有社會意義,然後找演員等,一邊拍一邊找錢,最後拍完後再想去哪裡上映。這是由前往後的方式。而何時上檔,上那個檔等,在過去比較走 作者論的方式拍攝,似乎比較是後來再說,甚至不是主要考慮的點。

但是以下文看來,這不是李烈的打法。李烈打法比較類似好萊塢,或類似商業的模式,先估算可能的票房、上映規模、可能資金來源,在漸漸往文本裡面填。也包括刻意要找明星,先丟話題,想檔期,這是過去國片比較少想到的。

文末幫我們整理的幾部國片,其實都有幾個特色,那就是他們越來越重視行銷技巧、曝光、話題,可以說國片已經悄悄在轉型,轉的不是題材,而是作法,甚至是製作方式。當然也看到一些成績。

但更主要的是,這些國片回收率超過100%,是因為票房好,還是因為成本太低、投資額低?

========
李烈把國片帶入行銷新紀元《艋舺》票房5步驟致勝術


艋舺》拿下台灣影史上諸多第一,背後皆有精準的操作,以及詳細的計算,推升台灣電影工業更上一層樓。

先卡黃金檔期再想產品,李烈把國片帶入行銷新紀元。(攝影者.程思迪)
今 年春節檔電影《艋舺》創造了四個第一:首先,它創下台灣國片史上首日賣座最高票房,單日一千八百萬元;其次,它僅花六天,全台票房破億,破億速度為台灣國 片史上之冠,華語片第三,僅次《功夫》、《色戒》;再者,它創下台灣國片播放廳數最多紀錄,超過一百六十廳同步上映;此外,它是二十年來,首部擠進春節賀 歲檔期的台灣國片。

二月二十三日《艋舺》票房破二億三千萬元,上映十八天,逼近《海角七號》上映逾百天的五億三千萬元的一半票房。這 四個第一,幕後主要操盤手是監製李烈。 她第一部監製作品《囧男孩》以小成本之姿賺錢,與《海角七號》成為○八年最受歡迎國片。有此成功經驗後,她以近企業管理的方式監督《艋舺》每個環節,業界 以「達成率很高」來形容她。

顛覆傳統模式:
先卡戲院春節檔期,再想產品

第一步,敲定黃金檔期,再開始拍片。這個反向操作模式,也是《艋舺》賣座關鍵,也因為這樣,《艋舺》必須走高成本、高票房策略。

過 去,戲院不願在春節播放國片(編按:指台資國片,不含港資、外資製作的華語片),因為殺青時間不確定、片子不夠氣派、票房不夠漂亮。政大廣電所副教授陳儒 修分析,「戲院像7-Eleven,需要固定有貨品上架,」好萊塢是一個非常穩定的供應商,台灣供貨不穩定,品質又不能保證,戲院當然會將春節檔期優先讓 給好萊塢六大片商。

然而,春節是黃金檔期,有基本票房,李烈想突破二十年來台灣國片卡不進春節賀歲強片的窘境。

○九年二月,李烈拜訪美商華納兄弟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石偉明,提及該片規畫。石偉明說:「如果你們做得出來,就讓你們上春節檔。」李烈問:「上春節檔有什麼重點?」石偉明回答:「要讓觀眾有『哇!』的感覺。」

「為了這句話,讓我們把《艋舺》的規格拉得這麼大。」李烈說:「我們算一算,三千萬做不出『哇』的感覺,至少要五千萬……,能不能有『哇』,我們一路上就拚這個東西。」

當時石偉明不止邀約此片,但在李烈眼中,華納兄弟是前三大發行片商,有基本票房保證,機會臨門一定要抓住。為讓觀眾「哇」,資金、卡司、行銷,全部改採「大片策略」,重訂遊戲規則。

過 去,國片像手工業,導演先專注完成作品,再去談檔期、異業結盟行銷、開發周邊商品,就像大廚先埋頭買菜、煮菜,再想客人、想餐廳;《艋舺》則先訂下大餐 廳,確認來客量,再買菜、煮菜。為了上春節檔,李烈從上映日期倒推作業時間,精準計算發新聞、網站行銷、活動行銷等一步步流程,務必要衝出一億五千萬元基 本票房門檻。

為什麼是一億五千萬元?李烈以製作成本倒推,「拍片規格變成五千萬後(後來增為六千萬元),再加上兩千萬的宣傳費,票房又要與戲院對分,至少要一億五千萬元才能打平。」

第 二步,建立清楚的投資遊戲規則。為了讓投資人放心,她的做法是:為該片另成立一家「青春歲月」公司,她、《艋舺》導演紐承澤,與另六位投資人,同一天匯錢 進公司,一個單位五百萬元,八位股東事後按股權比例分配獲利,清楚單純。《艋舺》賺錢,股東想獲利了結,即可出場;若想再投資,則將資金放到下一部片子、 下一家公司內。

第三步,為達上億票房,卡司調整成「老少通吃」。「你想要什麼票房,你的俊男就要有各種不同型,老中青都要有,愛什麼口味可以選擇,」李烈說,尤其是年屆七旬的馬如龍,對中南部觀眾有很強的吸引力,在票房上絕對有「他的比例」。

第 四步,抓緊時間。上映日期確定,製作時間就一路往回擠壓,一天都不能延。去年二月,他們承諾華納兄弟今年一月十五日交片,但當時,主要演員只敲定阮經天。 意即一年內,《艋舺》完成確認卡司、籌資、準備前製作業、開拍、殺青定稿、進行後製作。開拍僅花兩個月,後製僅花兩個半月,相較一般國片後製需三至五個 月,《艋舺》時間抓得非常緊。

「若不是春節檔,那我們就……,慢慢來。」李烈回憶。

她每天一張開眼,就是抓時間、抓成本。從拍攝花絮不難窺見,坐在角落的李烈永遠板著臉。她解釋,因為劇組有一百多人,租借機器是論天計算,只要多拍一天,吃飯、租借費、底片費就要增加,並且交片的時間也會延遲。

「我會盡量達到導演的要求,但是那些要求是要在控制內的。……我要評估,他要求的東西,想呈現的感覺合不合理。……這全是因為春節檔期,交不出片,電影就離回收的路更遠。」李烈坦言:「做為一個監製,我一定要比導演冷酷。」

與導演的衝突每天發生,全戲在吵架中完成。「我們倆的關係很緊張,我每天都在他後面,他背對著我,對演員和劇組喊:『後面有兩把刀子在盯著,快一點喔!你們快一點喔!』」李烈說,這是因為在各自的位置上,需要就事論事。

身為投資者之一的能率集團董事長特別助理董俊毅表示:「他們嘗試著要將電影的元素『模組化』。他們不會像有些導演,為了藝術、理想『無限上綱』,最終來說,有好的管理,賺錢的,才是好電影。」

第五步,精準行銷。相較於一般國片開拍新聞,只能占據報紙豆腐乾大小版面,李烈決定花五、六十萬元,把最早敲定的主角阮經天帶到坎城影展現場宣誓開拍。果然,去年二月開拍消息在報紙連續曝光數天,很划算。

為了製造一波波的新聞浪,儘管去年四月已敲定另一男主角趙又廷,但李烈卻刻意壓了兩個月,直到開拍前、去年六月才宣布。

計畫性培養影迷:
官網已經營十個月,有評論、花絮

試片方式也迥異。傳統國片是靠著大量試片,以及請名人撰文推薦造成影響力。但與片商討論後,《艋舺》仿照好萊塢做法,只在上映前一週辦唯一一場媒體試片,以增加神秘感。《艋舺》也不是完全棄絕「名人推薦」,而是以影音方式,放在官網上曝光。

曾參與國片行銷的齊石傳播行銷宣傳林晉湉認為此片「宣傳活動不零碎、有重點,而且有時間表,價值感較凸顯。」

官網則從○九年五月開張,到目前已經營了十個月,共有一百四十八則發文,這個頻率相當於兩天發一次新聞稿。發文內容有評論、花絮影音、內容介紹、導演專區、最新消息等,有專人守在網上回答問題、上傳文章。

李 烈表示,官網是「有計畫的培養人口。」殺青後,「我們先放側拍搞笑的、輕鬆的內容。到後來與網友的情感越來越濃了,當觀眾與你在官網上互動起來,就是熟 了。他們連美術、燈光叫什麼名字,原本不認識,但後來都知道了。」「養人口」的收割期在去年十月底後,一個月湧入六、七十萬人,雖然他們不一定都會買票進 戲院,但比例絕對是正向的。

《囧男孩》導演楊雅?認為:「這部片子將國片帶入新的階段,運用非常高段的商業操作,商業籌資手法、商業 宣傳手段、商業卡司,每一步都有精準盤算,超越以往國片!」五步驟精準操作,讓《艋舺》拉出票房長紅,也將國片帶入行銷新紀元。未來,台灣電影的商業操作 手法,將越來越多采多姿。


延伸閱讀:以高投報率搶攻大銀幕
——近3年5大賣座國片

海角七號
投資報酬率 960 %
票房:5.3億
成本:5,000萬
上映年份:2008

聽說
投資報酬率191%
票房:2,912萬
成本:1,000萬
上映年份:2009

艋舺
投資報酬率188%
票房:2.3億以上(上映中)
成本:8,000萬
上映年份:2010

不能沒有你
投資報酬率 140%
票房:958萬
成本:400萬
上映年份:2009

囧男孩
投資報酬率103%
票房:3,452萬
成本:1,700萬
上映年份:2008
(資料來源:各網站 整理/林俊劭)

2.26.2010

【行銷】十大聰明行銷點子

本文轉貼自 EMBA

創業家雜誌(Entrepreneur)最近選出過去七十年來,十大聰明行銷點子:

一、鑽石恆久遠。一九三八年,遇上鑽石價格下跌,戴比爾斯鑽石公司(De Beers)推出廣告以扭轉劣勢,說服每個人結婚時都該買一顆鑽石。廣告賦予了鑽石意義,挑起消費者的情緒,成為經典。

二、萬寶路(Marlboro)男人。一九五五年,萬寶路以牛仔這個男性化的代表推銷香菸。這是史上第一個形象廣告。廣告中沒有介紹產品的任何功能,卻使產品成為全世界賣得最好的香菸。

三、 她到底有沒有染髮?一九五七年,博達華商廣告(Foote, Cone & Belding)推出了可麗柔女孩(Clairol Girl)。廣告中氣質清新的鄰家女孩,飄逸的長髮顏色卻不是自然的。這一系列廣告引起消費者討論,證明了甜美性感可以幫忙賣產品。

四、想小一點(Think Small)。六0年代,福斯汽車(Volkswagen)小金龜車上市,當時市場崇尚大車,福斯推出一系列廣告,鼓勵顧客有勇氣不同。

五、 Beauty Mist褲襪。一九七四年,公司請來知名橄欖球員納瑪斯(Joe Namath)拍電視廣告。廣告出現一雙穿著褲襪的美腿,從腳開始往上照,最後觀眾才發現腿是納瑪斯的。這時候他說:「我沒在穿褲襪,但是如果褲襪能讓我 的腿看起來這麼美,想像如果妳穿的話,效果會有多好。」這支廣告推出後,美國史上第一次褲襪賣得比長襪好,證明了名人代言的魔力。

六、完美伏特加(Absolut Vodka)。廣告善用了伏特加透明的瓶身,讓產品在同類酒中脫穎而出。這個廣告概念已經使用了將近三十年,是廣告史上最長壽的作品之一。

七、蘋果電腦的「一九八四」廣告。在廣告中,有個人盯著螢幕看,裡面有一個帶著權威感的人喋喋不休地說話,突然一個女人衝進房間,拿著搥子打破這個螢幕。這支廣告把蘋果定位為改革者,讓公司一直到今天都保有這個形象。

八、可口可樂噴泉。二○○五年,一支將曼陀珠丟進低脂可口可樂,會造成可樂衝出瓶口的短片,吸引了很多人上網觀賞,當時造成這兩個產品大賣。這究竟是有趣的短片還是廣告?兩者之間的界線模糊了。只要內容夠有趣,消費者便會自願觀看。

九、我們可以相信的改變。歐巴馬的草根式行銷總統競選,把他送進白宮。廣告時代雜誌(AdAge)的讀者,票選他為二○○八年最佳行銷人員。

十、在倫敦車站跳舞。去年一月開始掀起的快閃風,大家在公共場所集體做出短暫的動作。這些短片在YouTube上造成熱潮。

8.21.2009

行銷-異業結盟與跨界行銷 時尚設計產業的更多可能性



在消費者為王的時代,了解目標對象已是企業行銷的必備守則。臺灣文化創意企業的目標對象多是一般消費者(B to C),即是由不知名的大眾所組成,要如何抓住這些人的心,並成為自家產品的忠誠使用者,是企業獲利的決勝關鍵。

消 費者忠誠度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主要展現在「重覆購買同品牌的不同商品上」,如大型品牌經營者開創出多角經營、研發多元產品;或是由眾多風格相似的商品共同組 成同一品牌在市場上推出的模式。在國際間的時尚設計產業尤其明顯,也就是運用「異業結盟、跨界行銷」的策略,如服裝設計與產品設計、工藝、視覺藝術領域結 合,產生複合式的品牌,展現跨領域合作的商機。本文以文化、產業環境和臺灣較相似的香港品牌「住好啲」為例。

關注集體記憶的品牌精神

香 港品牌「住好啲」(G.O.D.),或寫作「住好D」,產品風格就像品牌名稱一般,富有濃厚的香港風味,主力商品為家具、家飾、服飾等,商品類型多元,但 都呈現一致的設計質感。如一般人對香港再熟悉不過的報紙分類廣告、油麻地密集舊樓、鐵皮信箱、1997回歸大陸等素材,被應用在「住好啲」的服飾設計上, 成為詮釋香港文化的最佳代言。
危險卻可靠的品牌形象

值 得一提的是,「住好啲」在塑造品牌形象的方式,不得不令人捏把冷汗,2004年推出「Delay No More」字樣的服飾及商品,由於和粵語粗口諧音相似,而引起廣泛討論。又如2007年推出「拾肆K」字樣服飾,再度引發與三合會14K社團聯想的爭議, 甚至遭到香港警方搜索,幸好最後撤銷起訴了。但無論刻意與否,都達到了話題十足的目的。

「住好啲」善用製造衝突、社會輿論來製造話題,讓 品牌形象處於具爭議、高危險的氣氛中。但在品牌可信度的建立上,「住好啲」卻又轉變成品質保證的高手,創辦人楊志超,個人獎項包括最佳衣著人仕獎、傑出設 計師獎,也帶領「住好啲」獲得創意生力軍大賞、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優秀等獎項。整體而言,品牌形象恰能符合香港人在矛盾中求生存、衝突中求和諧的本色。

跨領域、跨地區的品牌經營

近 年「住好啲」以副品牌「住加(G-Plus)」進軍中國市場,專售「現場購買、自行運走」(Cash and Carry)的小型家品,這在臺灣不稀奇,但在中國,過去較多是通路的商品種類少、但可為客戶送貨的經營模式,「住好啲」此舉不但藉以區隔市場,也降低人 事成本。

2009年「住好啲」和星巴克(Starbucks Coffee)合作,在香港中環都爹利街的星巴克分店,店面前半部是一貫的星巴克風格環境、後半部則以香港舊冰室為題,打造「冰室角落-星巴克咖啡室」, 擺放60年代物品,老爺電風扇、舊窗花百摺簾、手寫餐牌,營造傳統茶餐廳質感,成為全球星巴克一致室內裝潢風格中,少見的星巴克主題店。

在 臺灣,興起許多運用臺灣在地特色或中華傳統元素的創意商品,同樣和「住好啲」有深具地方特色的產品實力,但要成為品牌、並長久經營的企業,則必須有營運品 牌的獲利能力、巧妙結合不同文創產業的判斷力、和製造消費者關注的行銷能力。臺灣和香港在文化、市場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住好啲」的成功模式值得我國業 者注意。

圖說:
「住好啲」在香港和亞洲相當受到歡迎,吸引許多喜歡東方與西方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