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2009

行銷-異業結盟與跨界行銷 時尚設計產業的更多可能性



在消費者為王的時代,了解目標對象已是企業行銷的必備守則。臺灣文化創意企業的目標對象多是一般消費者(B to C),即是由不知名的大眾所組成,要如何抓住這些人的心,並成為自家產品的忠誠使用者,是企業獲利的決勝關鍵。

消 費者忠誠度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主要展現在「重覆購買同品牌的不同商品上」,如大型品牌經營者開創出多角經營、研發多元產品;或是由眾多風格相似的商品共同組 成同一品牌在市場上推出的模式。在國際間的時尚設計產業尤其明顯,也就是運用「異業結盟、跨界行銷」的策略,如服裝設計與產品設計、工藝、視覺藝術領域結 合,產生複合式的品牌,展現跨領域合作的商機。本文以文化、產業環境和臺灣較相似的香港品牌「住好啲」為例。

關注集體記憶的品牌精神

香 港品牌「住好啲」(G.O.D.),或寫作「住好D」,產品風格就像品牌名稱一般,富有濃厚的香港風味,主力商品為家具、家飾、服飾等,商品類型多元,但 都呈現一致的設計質感。如一般人對香港再熟悉不過的報紙分類廣告、油麻地密集舊樓、鐵皮信箱、1997回歸大陸等素材,被應用在「住好啲」的服飾設計上, 成為詮釋香港文化的最佳代言。
危險卻可靠的品牌形象

值 得一提的是,「住好啲」在塑造品牌形象的方式,不得不令人捏把冷汗,2004年推出「Delay No More」字樣的服飾及商品,由於和粵語粗口諧音相似,而引起廣泛討論。又如2007年推出「拾肆K」字樣服飾,再度引發與三合會14K社團聯想的爭議, 甚至遭到香港警方搜索,幸好最後撤銷起訴了。但無論刻意與否,都達到了話題十足的目的。

「住好啲」善用製造衝突、社會輿論來製造話題,讓 品牌形象處於具爭議、高危險的氣氛中。但在品牌可信度的建立上,「住好啲」卻又轉變成品質保證的高手,創辦人楊志超,個人獎項包括最佳衣著人仕獎、傑出設 計師獎,也帶領「住好啲」獲得創意生力軍大賞、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優秀等獎項。整體而言,品牌形象恰能符合香港人在矛盾中求生存、衝突中求和諧的本色。

跨領域、跨地區的品牌經營

近 年「住好啲」以副品牌「住加(G-Plus)」進軍中國市場,專售「現場購買、自行運走」(Cash and Carry)的小型家品,這在臺灣不稀奇,但在中國,過去較多是通路的商品種類少、但可為客戶送貨的經營模式,「住好啲」此舉不但藉以區隔市場,也降低人 事成本。

2009年「住好啲」和星巴克(Starbucks Coffee)合作,在香港中環都爹利街的星巴克分店,店面前半部是一貫的星巴克風格環境、後半部則以香港舊冰室為題,打造「冰室角落-星巴克咖啡室」, 擺放60年代物品,老爺電風扇、舊窗花百摺簾、手寫餐牌,營造傳統茶餐廳質感,成為全球星巴克一致室內裝潢風格中,少見的星巴克主題店。

在 臺灣,興起許多運用臺灣在地特色或中華傳統元素的創意商品,同樣和「住好啲」有深具地方特色的產品實力,但要成為品牌、並長久經營的企業,則必須有營運品 牌的獲利能力、巧妙結合不同文創產業的判斷力、和製造消費者關注的行銷能力。臺灣和香港在文化、市場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住好啲」的成功模式值得我國業 者注意。

圖說:
「住好啲」在香港和亞洲相當受到歡迎,吸引許多喜歡東方與西方買家。

8.03.2009

【行銷】「哇!」購物經驗

EMBA雜誌 編輯部/文

顧客要找一個商品,店員不是告訴他大概在哪個位置能夠找到,而是陪顧客走到貨架,直到找到商品為止。在結帳櫃台,店員看到顧客買的水果有些壓扁變形,立刻親自跑回去幫顧客再找一盒新的水果。像這樣的情況,都是會讓顧客發出「哇!」驚嘆聲的購物經驗。

沃頓商學院在網路上問卷調查了一千多位住在北美的消費者。最近沃頓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過去半年來,有三五%的消費者曾經有過「哇!」購物經驗。五分之四的消費者在經歷「哇!」購物經驗後,平均會告訴三位親友。

沃頓商學院沃頓在線網路週刊(Knowledge@Wharton)報導,這份調查結果指出,「哇!」購物經驗主要包含五個部分:第一,店員的投入程度。例如,店員看到顧客會立刻打招呼,或者詢問是否需要幫助。

第二,執行力。例如,店員很了解產品,能夠回答顧客的問題,或者能夠以很簡單的方式,向顧客解釋產品。

第三,品牌經驗。例如,店內的設計以及氣氛都很好,顧客覺得在店裡總是能夠找到划算的商品。

第四,珍惜顧客的時間。例如,店內的流程設計以縮短顧客的整體購買時間為目標,因此結帳時排隊不會太長。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表示,速度對他們的購物經驗很重要。

第五,彌補問題。出現問題時能夠解決,例如賠錢給顧客、店長打破公司規定,以有創意的方法解決顧客的問題。管理顧問寇特妮(Paula Courtney)強調,零售商一定要有一套清楚簡單的解決問題流程。最重要的是,明確界定誰負責解決問題,才能讓顧客滿意。

想讓顧客有驚艷的感覺,零售店面可以從這五大方向同時著手。然而,不同年齡、性別、國籍的消費者,最重視的部份並不同。

沃頓商學院行銷學教授霍奇(Stephen Hoch)舉例說明,五十歲以上的消費者,當談到「哇!」購物經驗時,比較常提到店員給他們的感覺;相較之下,十八到三十歲的消費者,因為習慣網路世界,因此比較在意整體的交易感覺,而非人與人間的互動情形。

現 在遇到不景氣,對消費者而言,「價格」變得更重要,但是「價值」又凌駕其上。調查中,最近半年擁有「哇!」購物經驗的受訪者,有四三%指出,令他們驚艷的 點在於,零售店持續販售好產品;另外的三一%指出,令他們驚艷的點在於,零售店販售的產品很划算。重視「價值」的人顯然比重視「價格」的人多。

寇特妮表示,現在的消費者握有更多資訊,對於「去哪買」和「買什麼」都更精挑細選。想讓顧客驚艷,公司必須在「價值」上多加把勁。

【行銷管理】我為創意而活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上海證券報) 2009 / 08 / 01 星期六 09:51

——專訪多媒體藝術家飛蘋果

   1997年,作為巴黎最高等藝術大學第一個畢業於裝置和多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生,飛蘋果來到了上海。一年半後,愛上了著名的化妝師楊青青一同前往法國,5 年後對中國戀戀不忘的飛蘋果帶著全家回到了上海。同時也將他自巴黎創建的飛來飛去工作室搬到上海,如今這個工作室在蘇州河邊翻新的倉庫裡駐紮,並轉型為飛 來飛去多媒體創意公司。他中文流利,語速很快,且思路清晰。偶爾,他會因找不到恰當的中文表達而停頓片刻,然而稍作思想,就會發現他的表達竟然如此準確。 妻子青青透露,飛蘋果從不開車,而是整天騎自行車,無論到哪裡。此時不難想像,為什麼他總是連續幾天不睡覺卻依然神采奕奕的原因了。

  商業也是為了創意

   飛蘋果的團隊開始只為他的藝術作品進行製作,到由於其自身運營的需要和市場需求,開始承接政府性質或者商業性質的交互多媒體展示項目養活自己。現在,整 個公司承接了很多大型項目,如上海多媒體產業園的大型互動裝置空間、上海兒童博物館的數字互動空間改建項目、法國工藝美術科技博物館無界視屏、法國巴黎 ISEA展以及商業性質的企業品牌和產品推廣展示項目等。

  飛蘋果告訴記者:「其實我個人的藝術創作與公司所承接的業務對於我來說完全是 獨立的,我們承接的商業項目其實也很有挑戰性,必須是像我們這樣兼具藝術和科技相結合的團隊才能完成,但這些項目絕對不是藝術。我們做這些工作除了維持團 隊的運營之外,並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興趣和創新。我們的工作從不重複,每次都是開創一個獨一無二的項目,都是根據客戶的具體情況和要求量身定制的。」

  目前,飛蘋果的團隊正是高度忙碌期。準備了為期三年的世博項目總算進入了執行階段,中標的三個項目一起開工;另外,還有四個上海政府項目也需要同步完成。

   工作對於他來說也是為了享受創新的樂趣。對於他來說,項目的目標非常清晰,就是根據甲方的要求和觀眾的需求,找到一個創意的手法使之滿意;而藝術對於他 來說唯一的標準就是自己。他說:「我對自己藝術的判斷標準就是我自己,我不用經過領導的支持,也不用向會計匯報,我給我自己交代。我心目中的興趣點不是兒 童館、國家館,而是我自己關注的主題。」

  在他心目中,最敬佩的技術家就是卓別林。他說,一件真正有影響力的藝術品,就是要像卓別林的電影那樣,即能讓孩童大笑,也能讓學者深思。這樣的作品才能跨越身份、人種、年齡、職業和尊卑。這就是飛蘋果心中的藝術目標。

  烏托邦小子的追求

   他一直追逐並探索著烏托邦。最好的例子是他2008年的作品《發明,Tim,6歲》。Tim是飛蘋果6歲的兒子,飛蘋果請他為自己畫一個發明,並承諾 Tim無論這個發明是什麼都會根據他的圖畫將這個發明做出來。最後整個發明在Tim的指導下完成,包括材質,顏色,製作方式,安裝等等。飛蘋果的工作就是 呈現一個具體實物與6歲的Tim最初的空想一致。這個略帶溫情和理想主義色彩的作品是這個新烏托邦主義者一次徹底的構思烏托邦並實現烏托邦。

  飛蘋果說,每一個有點聰明又有點想法的人,總是不得不承認生活裡多數的烏托邦是不能實現的,但是他們充滿了追求烏托邦的熱情,那是因為他們明白生存需要烏托邦。

  他說:「我是一個新烏托邦主義者;我想讓自己更多的作品計劃實現,但是並不是很喜歡展覽和展覽以後的事。」

   妻子青青即是飛蘋果最怕的觀眾,也是他最好的評論者。她說:「飛蘋果的藝術作品我很欣賞,喜歡,作品中有一些很值得我們當代思考的東西。他的新烏托邦和 存在對我的影響很大,作品中會闡述很深的哲理。我經常是他的第一個交流者,經常會感動於他的某個想法,也經常會與他討論他某個想法是否不要那麼重。他是那 個新烏托邦幫主,那個理想國的國王。」

7.10.2009

【媒體】當內容不再稱王 媒體該如何生存?

作者 : 那福忠 更新時間 : 2009/07/09 18:53:53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2826

所有的媒體經營者都認同的「內容為王」,擁有大量文字、圖片、影視等第一手資訊,為何仍在利潤邊緣掙扎求生?有些媒體企圖轉型,例如時代雜誌和美國線上的合併,最終仍宣告破局。當內容不再稱王,還能如何自保?
蘋果以iTune 的龐大通路,說服了內容提供者提供音樂內容。sxc.hu by LazySunday
(Brain.com 2009-07-10)「內容是王」(Content is king)已是消費者耳熟能詳的語句。擁有大量文字、圖畫、影視的媒體,現在應該乘著成功的波浪,享受著帝王的榮華富貴。只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國王,卻是 十分落魄,雖然擁有各類內容的媒體,但仍然在利潤邊緣掙扎著以求自保;或進一步裁員縮編、機構重組,甚至結束營運。為什麼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內容」為什 麼到現在還沒有登上寶座?或者是內容本來就登不上寶座?資深出版印刷顧問 Joe Webb 博士最近撰文,來解說這個現象。

  他說,媒體共同遇到的現象,是網路無法製造足以維持營運的利潤。連時代雜誌的老闆也比喻,如果一個訂閱一年雜誌版的讀者價值100美元(約新台幣 3,299元),一個訂閱網路版的讀者僅價值5美元(約新台幣165元)。換句話說,企業需要有20倍訂閱網路版的讀者,才能有相同的營收回報。當然雜誌 版與網版的財務換算因時地而異,這個比喻未必恰當,但大家的思路則趨向一致。

  另一方面,「網路」其實不如想像中的帶刺難走,例如廣告營收眾多、和訪客眾多的網站,如 Google、Yahoo!、MSN、eBay等,雖然並沒有提出稱王的想法,卻實實在在享受著帝王般的富有和權柄。Yahoo! 一度構想踏入「內容」的生意,僅為此開了一次股東會,就導致執行長楊志遠辭職。而Google不產製內容,卻有能力讓網友取得其他網站的內容,這股能量吸 引了大批小廣告加入,收費不高,但他們卻因積少成多而致富。

  Joe Webb
列舉一個想要跨足「內容」的失敗案例:時代華納(Time-Warner)與美國線上 AOL (America Online)的舉世大合併。時代華納是一個超級媒體巨人,光是時代雜誌集團旗下幾十種雜誌的廣告,就一度占了全美雜誌的五分之一;再加上唱片、有線電視 新聞網 CNN、家庭電影院 HBO、以及華納兄弟電影製作的內容,多樣性和豐富度幾乎無人能比。AOL 也是當時的網路界巨人,他們擁有2,500萬的龐大訂戶群(現在約 800 萬),與時代華納結合,正好建構成一個跨媒體的王國。只是,這個帝王的美夢最後卻成空。

  時代華納與美國線上跨媒體的數位轉型,並不順利。直到今天,時代雜誌的記者們仍在數位邊緣掙扎。時代雜誌總編輯 Rick Stengel 最近在會議上對記者說,他懷疑仍有些人把供稿給 Time.com 當作額外的義務,而不當作是自己的本分專業。時代在變,他們也要跟著改變。除了記者抗拒數位化之外,企業內部也產生許多難解的問題,像是表演者合約涉及的法律問題、與業界的配合、企業原有保護的傳統結構等,都使得跨媒體數位轉型極度困難。

  而想要讓跨媒體的轉型成功,「時機」也十分重要。由於數位內容需要依靠網路高速傳送,才能發揮效益。但當時的寬頻才剛剛萌芽,僅有少數人安裝,即使有 再好的內容,也無法傳送到每個消費者手上。但寬頻並不是失敗的主因,是因為時代華納和美國線上的主要高層,決定放棄追求跨媒體的機會,使的這個龐大企業僅 是各個獨立媒體的匯集,不成為相互連接的系統。兩大巨人在 2000 年 1 月提出合併,企業名稱改為「AOL Time-Warner」,股票交易代號也改為 AOL;但在2003 年 9 月,企業名稱恢復為 Time-Warner,股票交易代號也改為 TWX,宣布解散。

  看了上述的失敗案例後,你可能會問,到底要選擇什麼樣的「內容」,才能成功轉型?這個難度頗高的挑戰,讓蘋果公司做到了。蘋果生產的 iPod 和 iTune ,讓內容提供者願意和他們合作,且透過使用者的下載,迅速走紅。長久以來,音樂界想盡辦法遏止數位音樂盜版,並欲走法律途徑控告盜版的青少年與家長。蘋果 公司和 Google 相同,除了軟硬體之外不擁有任何內容,卻能說服音樂界放棄版權管理,以少許的費用加諸下載的數位音樂,用 iTune 的龐大通路,說服了內容提供者。

  Joe Web
博士觀察這些失敗和成功案例之後,下了一個結論:內容不是王,通路才是王。內容僅是公主與王子,沒有王子與公主固然不能成為帝王家庭,但沒有通路,內容根本不存在。

7.09.2009

【調查報告】拒當敗犬!黃金單身女力行享樂生活

作者 : 星傳媒體 更新時間 : 2009/07/08 18:45:20
誰說單身就是敗犬?這群30~34歲未婚的台灣女性,她們獨立自主、過著多采多姿的生活,與其稱她們做「敗犬」,倒不如叫她們「黃金單身女郎」。她們平常的媒體使用習慣是什麼,要透過哪些管道才能快速了解她們?

30~34歲的台灣女性不當敗犬,要用多變生活化身黃金單身女郎。sxc.hu by vassiliki
(Brain.com 2009-07-09)台灣偶像劇「敗犬女王」播出後,在年過30歲而未婚的女性身上打了聚光燈。這些人可能是隱沒在你週遭的女同事或女性朋友,她們看似陌生卻熟悉的面貌,在電視螢幕上被放大呈現出來,蔚為熱門話題。

  觀察尼爾森在2008年生活型態大調查中有關30~44歲未婚女性的資料,她們有著獨立自主、多采多姿的生活型態。與其被說是「敗犬」,不如叫她們做「黃金單身女郎」。

  這群「黃金單身女郎」主要是年過30而未婚者,在30~44歲女性中較有17.4%,約有48萬人;近六成年齡在30~34歲之間、居住在都會區。多數擁有大學以上教育程度(69%, index =193)。她們多為享樂秀異族(27%)與品味菁英族(22%)為主要組成。(註)

努力工作、自給自足
 
  這群人絕大多數都有工作(86%, index=138),且工作時數比全體30~44歲的女性長,週間平均工作7.32小時,為全體30~44歲女性(5.32小時)的1.38倍。她們擁有豐厚的個人月收入,平均個人月收入為新台幣30,628元,是全體30~44歲女性(新台幣24,290元)的1.26倍。

力行享樂生活

   她們的休閒活動以不消耗體力為主的享樂類型居多。與一般30~44歲女性相同,最多單身女郎從事的活動是閱讀書報雜誌、聽音樂、逛街/購物/逛書店。哪些娛樂她們特別捨得消費?是看電影、KTV、美容沙龍三溫暖泡溫泉、上健身房。(表1)























網路是接近黃金單身女郎的捷徑

  單身女郎的媒體使用習慣是喜歡接觸多元媒體,幾乎全數昨天都看了電視節目、七成昨日上過網。她們閱讀各類雜誌的比例也稍高於全體30~44歲女性。(表2)



  另外,網路是接近單身女郎的捷徑,她們在網路上交友、找樂子,透過使用網路讓生活更便利。(表3)



















小結

  30~44歲單身女郎和全體30~44歲女性相比,更有為自己消費的意願和經濟實力。她們透過多樣化的享樂型休閒娛樂,補償平日工作的辛勞。網路是和她們溝通的重要媒體。她們絕不是一般人刻板印象中,對電子科技一竅不通的中年婦女,反而非常熟習利用網路蒐集資訊、經營人際關係、便利生活與娛樂。(資料來源:星傳媒體月刊第38期「敗犬?還是黃金單身女郎?」)

註1:尼爾森依2008年1~6月受訪民眾生活型態區分為六個族群,特性分述如下。
  1.享樂秀異族:單身、個性活潑外向、熱衷追求流行和名牌,強調個人外顯品味及與眾不同風格的展現,喜愛消費及消費時的體驗氛圍。

  2.品味菁英族:主要是中產階級、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知識份子,擁有高消費能力且注重財富規畫管理,講究自我品味,個性積極自信,重視家庭及有質感的生活品質。

  3.平凡普羅族:重視家庭,以工作者居多,且多是家中的經濟來源,不追求流行、消費活力較低。

  4.數位繭居族:以男性居多,喜愛且高度投入網路世界及活動,擅長使用數位工具,易受廣告與媒體的影響。

  5.精明持家族:以女性及已婚者居多,個性謹慎小心,以理性且精打細算的方式進行消費購物,照顧家人,較少使用數位媒體與數位工具。

  6.傳統守舊族:年齡較長,教育程度偏低,以退休、無工作及家庭主婦的比例較高,大多不是家中的經濟來源者,不喜歡追求流行、不擅長使用新興電子科技產品,也較不願意接受新事物。

7.02.2009

【經營管理】 最合理的經營原則,卻是破壞性創新的殺手

本文轉載自 經理人月刊55期

對市場既有的成功企業而言,努力工作、培養智慧、積極投資、傾聽客戶、把事情做得更好……這些過去擅長的經營原則,是解決延續性科技的最好方式,但在面對破壞性創新時,卻毫無效用。

回到8年前2月的那個午後,家庭工廠起家的美利達,徘徊在品牌與代工抉擇的十字路口,卻大膽地決定從台灣彰化大村走向國際。此後,台灣少了一家默默無名的代工廠;世界卻多了一個熠熠發亮的自行車品牌。在《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前言中,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開宗明義便表示他研究創新的目的,是為了解答一個存在已久的疑惑──為何許多表現優異的公司,在遭遇新市場、新科技的衝擊時,往往失去原有的領導地位?

西爾斯百貨(Sears)連續數十年被視為全球管理績效最優異的企業之一,甚至影響了供應鏈管理、品牌管理的理論發展,卻不敵沃爾瑪(Wal-Mart)低價的創新經營模式;更有如迪吉多電腦(Digital)、全錄(Xerox)……等名噪一時的企業,明明擁有最優秀的管理團隊、最豐富的資源,卻依舊無法跨越破壞性創新的門檻?

在研究各個產業科技開發與商業化的過程後,克里斯汀生發現,表現優異的市場在位者,並非不了解先行者優勢的重要,也不是沒能力創新,反而有許多破壞性科技是由在位者首創;只不過,在位者無法把科技化為產品/服務,最後只好任由新進者占據先行者優勢,黯然退出市場。

市場在位者為何空有技術卻無法創新?克里斯汀生提出「價值網絡」(value network)與「資源、流程、價值架構」的理論,分別由「企業外部環境限制」,以及「企業內部資源分配流程」兩個角度解釋這樣的現象。

價值網絡:限制轉往低階發展

所謂「價值網絡」,指的是企業所屬的環境背景。克里斯汀生說明,市場上的每家企業並非單獨存在,而是鑲嵌在價值網絡中;每一家廠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成本結構與作業流程,與供應商、通路商合作,並以有利可圖的方式滿足顧客需求。不同的價值網絡,除了對產品屬性的認知不同(例如跑車重視性能、房車重視省油)外,成本結構也不盡相同。

用白話說,便是「價值網絡」決定了一家企業賺錢的方式,也決定它應該重視哪些客戶、為客戶提供什麼樣的產品服務,以及能花多少成本解決顧客需求。所有在價值網絡裡成功的廠商(即在位者),都必須發展出獨特的能力,從研究、開發、行銷、行政各方面的成本,都能適應自身所處的環境背景。

企業若要發動破壞性創新,最好把眼光瞄準低階市場,或尚未發現的新市場。但偏偏每個價值網絡中,都存在著一股力量,把企業「推」進高階市場、限制企業往低階轉進。究其原因,主要在於高階和低階市場的「規模」和「成本結構」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克里斯汀生在《創新的兩難》中曾統計,高、中、低階硬碟廠商的毛利約為60%、40%、25%,相對地,高、中、低階廠商的成本也必須符合毛利結構。

一家公司若在中階硬碟市場站穩腳步,開始想提高獲利,第一個考量絕對是轉向高階市場。除了能賺60%的毛利,中階廠的成本也比高階廠更有競爭力;若轉進低階市場,就必須和成本結構符合25%毛利的廠商競爭。因此,企業最合理的選擇,是把研發資源集中在較目前更高階的產品上,如此不但可提升營收,也不會為企業帶來降低成本的痛苦。

在現實世界裡,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豐田(Toyota)在房車市場成功後,便利用成本優勢推出凌志(Lexus)品牌,與高階的賓士(Benz)、寶馬(BMW)競爭,而非轉往低成本、低獲利低階市場,和中國吉利汽車競爭。

「價值網絡」往高階市場的推力,對市場在位者來說,是破壞性創新的第一個阻力。

資源分配流程:抑制創新的機會

在《創新者的解答》(The Innovator's Solution)中,克里斯汀生把組織能力拆解為資源(resource)、流程(process)與價值(values)3種,稱為RPV架構。

其中資源指的是組織可以購買或出售、建立或摧毀、雇用或開除的資產,例如人力、現金、技術等。流程則是把資源轉變成產品/服務時,用於互動、溝通、協調、決策的模式,包括開發計畫、製造方式、市場研究等。而價值是組織的行事標準,組織價值會影響資源分配的優先順序、決定哪一個顧客較重要、判斷產品是否具發展潛力等。

RPV架構認為,當企業面臨一項機會時,如果擁有必要的資源,組織流程也能支援必須進行的任務,並且在價值主張中得到資源分配的優先權,就能成功掌握這項機會。

由於市場在位者的RPV架構,幾乎都將資源導向延續性創新,組織流程也擅長於延續性創新,致使破壞性創新的機會便難以得到資源與支援,這就是「明知道卻做不到」的創新兩難。

優秀的管理團隊絕對有能力開發出破壞性科技,但當市場數據不存在、無法估計獲利和成本、做不出財務預測的破壞性創新專案,與其他研發計畫放在一起評估,通常只能分配到很少資源。成功的企業都擅於市場調查、財務計畫等延續性創新的技巧,但這些技巧應用到破壞性創新的市場中,卻註定要失敗。

克里斯汀生說,對市場既有的成功企業而言,破壞性創新的兩難在於「努力工作、培養智慧、積極投資、傾聽客戶……這些經營原則是解決延續性科技的最好方式,但在面對破壞性科技時卻毫無效用。」市場新進者沒有價值網絡的限制、也沒有RPV架構的包袱,因此總能在破壞性創新的領域勝出。

6.29.2009

【創業】國內第一個藝人變上市櫃公司老闆 吳宗憲:LED比主持簡單

本文轉載 商業週刊 人物專訪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7056&p=1

週日傍晚,本土綜藝天王吳宗憲,身穿T恤、及膝短褲,踩者一雙淺色布鞋,在汐止錄音室,一字一句琢磨他即將發行的唱片;六天前,他才成為印刷電路板 (PCB)上櫃公司翔昇電子董事長,開本土藝人第一位當上上市櫃公司老闆的先例。

消息一出,翔昇股價從漲停打入跌停後又強拉漲停,震盪激烈。股價的反應,部分顯示投資人對綜藝天王老闆的評價。

藝人當上科技公司董事長,跌破投資人眼鏡,但這位曾連續三年年收入破億元,蟬聯台灣藝人收入排行榜冠軍的搞笑諧星,卻是影劇圈出了名的投資大亨。

從成立阿爾發唱片,到開設電視台、投資房地產、在兩岸開出百家餐廳,去年更籌資千萬成立阿爾發光子科技,投入當紅的LED(發光二極體)照明產業,今年二月量產以來,市場需求旺盛,LED發光的機會,不比舞台小,讓他更一舉接掌上游負責封裝的翔昇電子。

其實二十六年前,吳宗憲還沒跨進影劇圈,就靠炒股賺了一千八百萬元;投資唱片公司,發掘兩岸超級巨星周杰倫;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期間危機入市,更大賺房地產。只是天王靈敏的投資嗅覺,轉入高科技不知靈不靈?

在錄音室裡,吳宗憲明知大家對他的懷疑,他收斂笑容,說起自己奉行的投資三不策略,一是經營事業絕不碰股票;二是不賣Johnnie Walker,寧信啤酒理論;三是不怕失敗,只怕上錯戰場。

他說,會投資LED,就是研究過啤酒理論。他說高價洋酒像Johnnie Walker,仿冒多,但啤酒價格低,沒人仿冒,cost is everything(成本即一切),是電子業的競爭鐵律。而吳氏的LED啤酒理論,就是靠阿爾發光子掌握技術專利,加上翔昇整合上下游綜效,靠僅對手兩成的山寨價格,血洗剛起步的照明市場。他究竟憑什麼推斷自己能成功?以下是專訪紀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要投入LED產業?

要做LED界的周杰倫

吳宗憲答(以下簡稱吳):我常說,主持人就像一帖藥,沒效送給你也不要,有效,再貴你也要買,不斷創造被利用價值,是我在藝能界二十六年的工作策略。

三年前我因為代言產品接觸LED,開始在家搞實驗室鑽研LED,我家菲傭還因此被電到(大笑),也從廈門進口LED燈泡,去年五月成立阿爾發光子進行研發,目前有二十多人的團隊,掌握三項專利,解決高亮度LED的散熱問題,專攻一般照明市場,翔昇是阿爾發光子LED鋁基板的封裝廠商,上下游合作加上資本市場力量,可大幅縮短產品上市時間。

問:如何證明你吃得到LED市場?

吳:就是啤酒理論,啤酒價格低所以沒人仿冒。當我有能力做出僅別人市價兩成的LED燈,一盞只賣八百元,壽命長達十五年,肯定血洗照明市場。因為成本已經壓得很低,沒有人會進來做,它就變成LED領域的周杰倫,對手如果有本事建立和我一樣平台,又賣比我便宜,我也認了。

問:當了一家上市櫃公司董事長,你會扮演怎樣角色?

吳:我,就像韌體工程師。夾在硬體和軟體兩邊人馬中間,每天陪他們吵架。過去三年我自己看書作研發,也賣過一顆只賺一角兩毛的LED燈泡,知道電子業已經不是微利,而是奈(奈米)利化,我希望能貢獻一己之力,為急速暖化的地球做點事……(很正經的說)。

炒這檔股票,豈不太無聊

問:聽起來很像金光黨的說法?

吳:不管你相不相信,白手起家的我,人生滿意度已經超過百分之兩百,這樣說一般人很難相信(苦笑),一定認為吳宗憲又在畫蘭花、畫老虎(編按:畫虎爛,瞎說之意),還不是想借殼炒股,但翔昇股本才三億多,炒這一檔豈不是太無聊。

問:和主持相比,經營一家電子公司,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吳:哎呀(提高音調)!做LED比主持節目、發唱片簡單多了,在藝能界盡十分力不見得有一分成就,唱片界是我憑直覺認為你周杰倫可以,但我發過的唱片,也只有周杰倫和我自己的成功,康康、咻比嘟嘩、夾子電動大樂團、施文彬都賠錢。做LED很精準、很簡單,攤開產品數據,你憑什麼幹掉對手,一目瞭然。

問:據說你曾當過證券公司營業員,靠炒股賺到第一桶金?

吳:我退伍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號子當營業員助理,九個月內台股從三千點飆到一萬兩千點,因為很想出唱片才離開股市,賣掉手中四百張力霸股票,帶著一千八百萬元進入演藝界,一個禮拜後股市就崩盤,我是真實的看到身邊好友家破人亡的例子,從此之後,我Never、Never、Never(連說三次絕不)買股票。

我真的對股票一點興趣都沒有,翔昇員工要是有人敢碰股票,你碰碰看,治軍嚴明的我一定株連九族,手上有股票心中就有股價,在公司天天開始想放假,那是賺錢喔,要是賠錢怎麼辦?

問:從唱片、電影、餐廳到房地產,你掌握什麼投資竅門?

吳:SARS期間我用不到兩億元買價值四、五億元的挹翠山莊豪宅,現在早已經漲回來了,房地產投資就是危機入市四個字。

四年前我一口氣收掉所有餐廳,因為我判斷未來四年台灣景氣不會好。一葉可以知秋,從客人點菜就可以知道台灣經濟的未來,怎麼說呢?這位客人以前進來總是說給我最好的,但現在卻研究菜單起來,還問有沒有打折,你就該知道經濟不好了。

問:你投資不怕失敗嗎?

吳:常勝將軍經常打勝仗,並不是因為他最會打仗,而是他懂得選擇戰場,藍波不是講過一句話,進了森林我就是王。沒有人是永遠不會失敗的,但要像變形蟲,這邊不通,就轉另一邊,我嘗試很多失敗,失敗中得到經驗,經驗中獲得勝利,你總要不斷去試,我的心得是,贏家最後是贏在賭對的比例高。

5.27.2009

【創業】以身相殉,用死亡的張力創業 -創業家對談:何飛鵬vs.黎智英

整理、撰文 / 陳芳毓

壹傳媒創辦人暨主席黎智英、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兩人都是台灣的重要媒體經營者,但他們皆非清高出世的文人,而是草莽入世的創業家。


關於創業,一個說要「以身相殉」,一個質問「你夠拚命嗎」,彷彿事業比生命還重要。也正是這種性格,讓他們甘冒風險、找出未被滿足的市場缺口,在競爭激烈的台灣媒體市場一次次攻城掠地,建立起自己的王國。


這場由商周出版邀請旗下兩大暢銷作家出席的「創業論壇」,於4月23日舉行,為在不景氣中急著尋找出口的人提供建言。以下為對談內容摘錄。


創業的本質
用新方法,解決消費者的問題


何飛鵬(以下簡稱為「何」):把消費者的困難變成你的行動,是創業最重要的本質。如果你對市場上某個商品有不滿和憤怒,台灣可能就有2萬人和你有同感。


另一個本質是「不足」。很多人創業不成,就抱怨是資金不足、找不到好人才。如果資金夠、人對,那就不叫創業了。創業是在不足中突破,所以風險很高,但報償就是獲利。


還有一個本質是「創新」。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創新與創業精神》那本書裡提到,沒有創新,就不叫創業。所以,如果不能用新的方法、新的概念來滿足消費者,就不叫創業。


我辦公室後面的那些小吃店,開了倒、倒了開,大家只是重複「開店」動作,從提供的服務、工作方法到訴求對象都沒改變,怎麼會成功?


黎智英(以下簡稱為「黎」):創業,一定要跟別人正在做的生意有點不同,但不能是為了不同而不同,別人用腳走路,你不能為了不同而用手走路!(台下大笑)


你先要思考,有什麼是別人做不到的?能為顧客解決什麼問題?假如一個燒餅賣100塊,你有沒有可能賣80元?這是解決價錢的問題。很多人覺得燒餅很油,你能不能做出不油的燒餅?這是解決產品品質的問題。


先從很小的生意開始做,學會做謙卑的工作,不要一開始就想做大生意。創業不是做夢,而是做更好的產品給顧客。世界上沒有「飽和的市場」。當我做報紙、雜誌時,別人都說,「台灣這麼多報紙和雜誌,你還要做?」假如你能做出解決使用者的問題的產品,就可以創業。


創業家的條件
願冒險、有虛懷、敢拚命


何:創業家一定要有高度的冒險精神。如果你不能承受風險,只想安穩,那我勸你不要創業。


創業家還要有高度想像力,看到同樣一件事,要有跟別人不一樣的想像。


第三,創業家還要有耐心與毅力。像黎先生這樣一創業就成功,其實是少數。如果沒耐心,一離開創業的舞台,你就是失敗者。


黎:創業者要很樂觀、不怕困難,要誠實面對自己,失敗不要有藉口,不要說「這不是我的錯」「我運氣不好」。


創業是解決困難的過程,最重要就是有「虛懷」:知道自己做錯了,要結束自己的錯誤。很多人都愛談論「我做對了什麼?」,從不問「我有什麼可以改的?」我每天都這樣問自己,每天都去找問題出來解決。因為愈解決問題,愈能夠成功。


創業還要focus(專心),要專注去做最少的事。你應該問「我不需要做什麼?」而不是「我需要做什麼?」我都會把事情弄得很簡單、很清楚才做,當把不需要做的事情減掉,要做的事就愈來愈少。把精力投注到最小的範圍裡,就可以做到最好。


創業還要很拚命。愈亡命,創業成功的可能性愈高。


沒有人天生適合創業,但很多人天生不適合創業:沒有承擔、太謹慎、自以為聰明、什麼事都要想好才做……如果你沒有這些問題,就可以創業。


創業的原動力
用好奇與創意,闖盪新事業


何:我創業的原動力,第一個是好奇,我喜歡新的東西,對已經知道的答案完全沒興趣。


我的創業夥伴詹宏志在我的新書《以身相殉》的序中提到,創業就是你認為全世界都錯了,只有你是對的,所以你要試試看。他寫到我心裡的話。這樣的動機是改變社會很大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破壞式創新」。


黎:全世界都錯了,我一個對,我不敢這樣想!(台下大笑)


創業第一要好奇,還要有創意。我從沒做過報紙、雜誌,甚至很少看電視。但如果你不懂,反而不會把過去的經驗帶進新事業,就能直接從嘗試錯誤裡去學習。


創業的心法
退無可退,拚命求生


何:創業要以身相殉,如果沒有過河卒仔的心情,千萬不要創業。創業成功需要方向和方法:有想法有創意,那是方向;有精準的紀律和執行力,那是方法。


每個人創業都有當時的情境,如果你想學他的方法,可能學到皮毛,無法學到核心的關鍵,所以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但是創業的基本原則是不變的,比如說不能腳踏兩條船、沒決心、沒耐心。


黎:我的心法就是不要怕不懂,勇敢嘗試,從錯誤中學習。永遠知道自己是無知的、永遠要謙卑。


我每次創業時都跟自己說,「這是最後一次創業,之後我便會死去。」我用死亡的張力去創業。


創業的年齡
永不嫌晚,但愈年輕愈好


何:創業是愈年輕愈好,因為成功的時間愈早。


不過,如果你已經40歲,也不會太晚。我雖然是35歲創業,但是等我真正想通了創業的道理,已經是45歲以後的事。其實,無論任何年紀,只要想通了、準備好,永遠都有機會,永遠都不會太晚。


黎:成名要趁早,虧錢了才能再來。年輕時創業,會比較大膽,因為不知死(台下大笑)。創業者真的要不知死,因為失敗的可能性很大;創業者也不能太謹慎,否則會考慮太多。


創業,是從「無知」中闖出一個事業,為將來創一個事業;但將來如何,沒人知道。你不能想說「我要把所有事計畫好再來做」,這樣不過是recycle(回收)從前的經驗,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創業一定不要怕失敗、不要怕沒有面子、不要怕朋友看不起。很多人年紀大了,擔心失敗了有損面子和身分,這是創業很大的顧忌。


其實四、五十歲才創業的人很多,瑞‧克勞格(Ray Kroc)就是五十多歲才創立麥當勞(McDonald's)。年紀大創業也有很多好處,像是知識經驗比較豐富、比較懂得用人、能夠容忍、圓融。


創業的時機
不景氣,是最好的時機


何:誰能改變經濟不景氣?一個是政府,另一個是創業家。這個時候如果有更多創業家進入市場,對現況產生破壞,才會有創新。


無論何時都是最好的創業時機,現在尤其好。金融海嘯讓每個人都害怕、畏懼、保守,但是當大家都害怕時,你就該狠狠地進場。因為創業的人少,你只要有所行動,成果都會被放大,機會也會變多。


如果你失業,創業可能是一條路,不過要先認清失業與創業的差別。創業是「下定決心」才去做的事,不是因為發生意外(像突然被裁員)才想到去做。不要把創業當成「找一個工作」,工作與創業最大的差別在於,工作是把風險留給老闆,把安定留給自己;創業則是自己掌握所有風險。


黎:現在是個inflection point(轉折點),金融海嘯會改變市場,企業的業務、產品、做事方法都要改變。不管是正要創業或是已經在做生意的人,都要把事業和新市場做一個新連結。


大環境不好,正是創業最好的時機,因為很多公司倒閉,市場讓出很多空間,人才比較好找,買設備也比較便宜。


創業的資金
只要做對事,自然有人願投資


何:這個社會甚麼都缺,就不缺資金。有錢人最大的困擾,就是找不到好的投資標的、找不到可以託付的人才。台灣的天使投資人不少,如果找不到,是因為你沒準備好。


我創辦《商業周刊》時,很多錢都是企業家的資助。他們並不是覺得這個生意一本萬利,而是支持我、信賴我。這個信賴的過程很重要,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一定會有人投資你。但是,讓別人投資你,責任是很重的。你也可以從比較小的生意做起,然後慢慢累積,這是另外一條路。


黎:你們不要學我炒股票啊!(台下大笑)我當時很幸運,但我後來不炒了。我的夥伴問我,「為什麼不炒了?」我說,「賺了錢,我很興奮睡不著;賠了錢,我也睡不著!那什麼時候睡呢?」(台下大笑)創業其實不需要很多錢,不要想要爭一口氣給誰看,那穩死的。


創業的夥伴
能信任、能容忍,擁抱共同理想


何:如果問我,創業到現在有什麼遺憾,就是我還沒有一個人獨立創業過。我的個性很強,但能力不足,所以我的創業過程中都有夥伴,把自己欠缺的那一塊補起來,才有機會成功。如果你沒有自我認知,一意孤行想做老闆,就很難成功。


找夥伴不一定要找最強的,而是要找能夠彌補你的不足的人。當這個人出現時,就要尊重、溝通、理解、協調和忍耐,要知道你為什麼需要他。如果容不下他的怪癖和缺點,你也用不到他的優點。


創辦《商業周刊》時,當時的經建會主委趙耀東問我,「你一個人做嗎?」我說,「不,我們幾個人一起做。」他聽完就皺起眉頭說,「合夥生意很難做啊!」接著就拿起毛筆,在經建會的便條紙上寫下:「大家要有共同理想,才能永遠合作。」那張紙條現在還留在我桌上。


1991年左右,我到美國去採訪金士頓(Kingston)的創業老闆之一。他告訴我,「我們公司是雙頭馬車。」我聽了一頭霧水,很好奇問他,「雙頭馬車的公司怎麼運作?」
「很簡單啊,只要對方開口決定的事,我就不說No,就吞下來。」
「萬一你覺得他是錯的,怎麼辦?」
「錯了我也忍住,我就相信他。」
「只有你這樣子嗎?」
「只有我這樣子怎麼行?我講話時,他當然也要閉嘴。」
「那有沒有情況是,他做的決定你覺得不可行,但還是讓他過的?」
「我們常發生這樣的事!」
這真是合夥創業的最高境界!


黎:要相信一起創業的人,互不信任,會把精力都消耗了。我創業的方法跟很多人都不同,因為我很難跟別人一起工作,所以不找創業夥伴,就算有夥伴,也是你要聽我的。(台下大笑)


我覺得創業就是不斷地嘗試犯錯,我的夥伴都會很害怕,覺得「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嗎?為什麼每次都要嘗試錯誤?」所以我很難跟「一次就要做好」的人合夥。


創業的抉擇
只要方向對,就嘗試到做對為止


何:我創辦這麼多雜誌,有在成功後衰退而關掉,但很少在成功之前就關掉,只有一次例外。


2000年左右,我創了《房屋誌》雜誌,只做6個月就關掉,因為我發現,有一個關鍵因素掌握在別人手上,無論我用的方法再對,都無法取得這個因素。當我的努力是建築在「別人願意配合」的前提下,我絕對放棄。我不能容許脖子被別人掐住。


如果你只是遇到困難,但方向是對的,就要堅持。《商業周刊》賠了8年,可是我認為台灣需要這樣的刊物,就打死不退,用時間來換成功。


黎:我從來沒有放棄,除了adMart(編按:即黎智英在1995年成立的「蘋果速銷」網路零售,大虧40億台幣)。有些困難是解決不掉的,一定要結束;有些困難需要時間去解決,就暫時放在一旁,先解決其他困難。例如,做生意資金不夠,又沒人願意借,這很難解決,就放在一旁,生意做小一點。很多困難的發生,都是嘗試得不夠;假如嘗試得夠,很少有問題解決不了。


創業的成就感
證明自己是對的


何:創業的成就感,第一個是金錢。創業成功,你就有足夠的金錢,做想做的事。


另一個成就感,就是證明「我是對的」。比如說,我們假設電腦已經進入一般家庭了,所以創辦《PC home》雜誌,滿足大家學習電腦的需求。當時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提醒我們,「你確定電腦已經到家了嗎?」這件事當時很多人不確定,最後我們證明自己是對的。


黎:我從不是為錢創業,雖然我現在有很多錢(台下大笑)。我要從創業中發現「自己能做什麼事」,這個過程是很興奮、很過癮的。



黎智英 壹傳媒創辦人暨主席
因無法忍受老闆「一定要照著他的方法做事」,25歲決心創業。
27歲時,拿著老闆發的7000元港幣紅利,加上借來的3000元,開始炒股票籌創業基金。1萬塊很快滾成了25萬,開了間成衣廠。
31歲跨足成衣零售,成立佐丹奴(Giordano)。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看到中國開放契機,在香港成立《壹週刊》,一炮而紅。
1995年,香港回歸在即,許多報紙立場轉為親中。為與自由派讀者共鳴,創辦《蘋果日報》。
2000年,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認為台灣已真正步上民主,來台創辦《壹週刊》與《蘋果日報》。
下個創業計畫是成立電視台。

何飛鵬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大學時與家人合開青年商店,不知進貨成本和庫存為何物,直到支票軋不過來,才知創業辛苦。
第二次創業,已是《中國時報》記者,邊上班邊辦社區報紙,腳踏兩條船,又以慘賠收場。
1987年,台灣開放黨禁、報禁及外匯管制,決定用「周刊」註解社會變遷,創辦《商業周刊》。雜誌社多次瀕臨倒閉,苦撐8年才轉虧為盈。
1995年,預測「電腦」將從辦公室走進家庭,與詹宏志創《PChome》雜誌與城邦出版集團,自認此時才體悟創業道理。
2007年購併部落格平台Pixnet,網際網路是目前最感興趣的創業領域。

5.26.2009

【行銷】宅時代行銷

資料提供: 《大師輕鬆讀》328期 2009/5/14

掌握新一代的生意型態!

當今最關鍵的行銷挑戰,要想辦法利用所有新出現的科技,來提升市占率,並開闢全新的營收來源。為了做到這點,行銷人透過以下幾種方式:

宅時代行銷方法

1. 善用消費者勢力高漲的線上市集

不論產品是什麼,未來會有愈來愈多交易,是透過各式各樣線上市集完成的。能夠做好這種新的行銷方式,就能更了解顧客想要買什麼,並且善用對顧客的了解。

主要的短期策略是,要能跟上顧客喜好的演變。因此,行銷人必須積極嘗試各種線上市集,作法包括:

評估買家移往線上市集的速度——這樣才能先一步在那裡等他們。

找出適合的線上市集——要能盡量符合你的營運模式。

權衡利弊——比較建立新線上市集和加入既有線上市集之間的利弊得失。

擬定戰術以避免「大宗商品化」——要重新界定產品的價值範圍,或者用服務、更快速的配送、彈性定價等來增加價值。

長程要務是,必須有效運用在線上市集蒐集來的資訊來提升業績。要做到這點:

必須讓線上市集和其他銷售通路相互搭配——而不是當成會導致衝突和問題的破壞性新科技。

必須開發能創造價值的新服務——為線上市集的使用者帶來更多價值。

線上市集所蒐集的資訊必須加以善用——藉以預測供需狀況、訂定產業績效標竿,以及當作未來供貨合約的參考等。

2. 擬定適合線上買家的品牌策略

要經營線上品牌應該要精心規畫,不能碰運氣。要做到這點,線上品牌必須透過病毒行銷手法、個人化等創新,讓品牌與時俱進,並且不斷突破極限。即便是要將既有品牌推上網路,也要賦予新的特質和名聲。

要擬出成功的短期品牌策略,行銷人必須:

評估既有的品牌能否輕易推上網路。

評估品牌的投資要和線上消費者的實際行為相符。

長遠來看,挑戰在於要創造出有助於提高忠誠度的豐富線上體驗。行銷人可以採取下列作法:

把實體和線上體驗相結合——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迷人複合體驗。

專注在Y世代消費者的喜好上——他們已經是網路的「重度使用者」,從小到大手中都握著搖桿、遙控器或滑鼠,因此對大多數傳統的品牌經營手法免疫,甚至嗤之以鼻。

將一般的直效行銷指標應用到線上品牌的投資上——並精確計算線上行銷方案的投資報酬率,就如同直效行銷人在他們的行銷活動上採取的那樣。比方說,次世代的電視機將擁有點選功能,消費者可以讓節目暫停播放,去購買片中主角所穿著的服飾。

3. 結合並採用新的互動式直效行銷工具

新的互動式直效行銷工具,不只可以用來刺激銷售,還能預測並影響顧客未來的行為。基本上,有效的直效行銷會透過可評量的方式,改善顧客關係。未來隨著愈來愈多顧客轉移到線上銷售通路,已經在這方面培養出實務專業能力的企業,將會取得相當大的競爭優勢。

短期來說,每位行銷人都應該試著去熟悉新的互動式直效行銷工具,譬如:

線上促銷方案,如折價券、抽獎等、許可式電子郵件行銷、網路顧客特性追蹤服務,也就是去觀察顧客喜好、網路的向上銷售和交叉銷售方案、自動化自助客服、聯盟行銷方案、. 線上活動贊助、網路廣告(橫幅廣告、點選式廣告等)、顧客關係電子郵件方案、電子報和記事提醒服務病毒行銷方案、企業行銷自動化。

長遠來看,行銷人必須選擇要如何把這些新工具,成功地整合到演變中的行銷組合之中,並使其成為公司日常營運的一部分。你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做到:

建立投報率模型——可以用來評估新的直效行銷工具成效如何,並了解哪些方法可行、哪些不可行。

開始積極管理豐富的新顧客資料——因為每項成功的直效行銷活動,將會帶來大量的顧客回應。

透過協商掌握顧客資料——因為在未來,具有精確顧客資訊的資料庫對於其他行銷人來說,會是極其有價值、又可以轉讓的資產。

中英對照摘錄

Organizations that can force themselves to think about combining technology with other sales and marketing resources to build powerful 'engines of growth' will make more rational economic decisions about where to apply technology to boost their performance. The analogy is pretty simple. A sales and marketing team that is able to use technology to build a 'growth engine' that is faster and gets more miles per gallon than the other guy's engine will win. In the average company, there is plenty of room for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sales and marketing engine that propels revenue growth. --Stephen Diorio

「只要組織要求自己去思考,該如何結合科技和其他銷售與行銷資源,打造出強大的成長引擎,就能做出更理性的經濟決策,決定該在哪些面向上運用科技提升績效。打個很簡單的比方,業務和行銷團隊只要懂得運用科技,打造出比其他引擎更快、油耗更低的成長引擎,就會勝出。一般的企業通常都會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應用科技去強化推動營收成長的銷售和行銷引擎。」

——迪歐李歐

【行銷】 設計是件好生意

作者 : 文/馬克斯、圖/Design Passion 2009/05/25 09:59:12

瑞典的Design Passion,以簡單卻複雜的文創產業商業模式,替產業注入一股強心劑,讓斯德哥爾摩,搖身一變為熱情跳動的文創火山!
荒涼的建築被打造成能滿足慾望及夢想的地方。攝影:Helén Pe、設計師AIX Arkitekter

一座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商業建物,約2,400平方米(726坪),位置絕佳,然而少有商家可以在這個地方安穩久留,這幾年來,此地已淪為臨時拍賣櫃來來去去的地方。平常沒什麼人氣,大多時刻給人一種破敗感受。

  這樣一棟荒涼建築,在瑞典Design Passion公司的策畫之下,於2009年4月18日開始,竟成了瑞典國民最關注的焦點之一,從老至少,從家庭主婦到商業白領,每天看見的聽到的,都是關於這棟建物的消息。這棟建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荒廢空間 繁華的盛宴

  瑞典是一個相當平靜的國度,人民悠閒沉穩、生活簡單踏實,社會十分詳和美好;不過,也就是這般的「慢活」,瑞典便少了那種不顧一切、全力一搏,有如巴西嘉年華會的熱情。從商業角度而言,這就是少了那些因為衝動、因為狂熱、因為一窩風所產生的強力消費勁道。然而,事情總是有兩面看法,冷靜的瑞典人反過來說,也就有著一股無處宣洩的巨大熱情,只是缺乏一個適當的時機,以及缺乏一位看見商機的人。<

  Design Passion的總監Lotti Ander,一位在文化創意產業有著多年經驗,橫跨設計、時尚、媒體的優雅女士,她就看見了這個機會。

  她自問,為什麼斯德哥爾摩家具展、時尚週,以及各種大大小小的設計藝術展覽時間,都是這麼的短暫, 以一天、一周、或是十多天為期限;她試想,如果可以找到一個大空間,將所有的設計師、藝術家、媒體都聚在一起,舉辦一場盛大的文化創意宴會、一場無盡的美學宴饗,然後讓所有興趣的人、所有需要激情火花的斯德哥爾摩市民,都能參與,那樣該有多美好呢?

  於是,Lotti下定決心,要籌備一場北歐罕見的私人設計嘉年華會,要把寧靜平淡的、甚至有點荒虛的斯德哥爾摩市,攪成一座發燙跳動的熱情文創火山。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找到一個能舉辦嘉年華會的適當空間。

環環相扣 以刺激需求

  當我們用心一點, 在世上所有都市中觀看,你會發現,即使在最熱鬧的地段, 也總有一處不受青睞的、如同斷壁殘垣的商業空間。Lotti 花了一點時間,就找到了這樣的場地,說服業主之後,便立刻展開嘉年華的籌備工作。

  Lotti 成立一間,取名做Design passion(簡稱dp)的公司,建立了一個廣邀公關、行銷、設計、建築各領域精英的團隊,並開始尋找贊助商以及合作夥伴。

  差不多所有文化創意產業可以想到的點子,都在這用上了;所有資本主義鼓勵消費增加毛利的方法,也都包括了。於是有人說, dp是一間處處精算的策展公司,也可稱為不動產行銷公司,或是一間銅臭味極重的文化創意雜燴公司。

  不過,既便冷眼如我,也必須客觀指出, dp其實與所有的公司一樣,都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比起我所看見的許多歐洲所謂的文創產業公司,dp更積極,更懂得說故事,更懂得使用設計創意,也更懂創造議題、吸引大眾目光。最重要的是,它知道如何將所有人的利益與需求拉在一起,也就是說 dp 十分熟稔,如何打造一個能滿足所有人慾望及夢想的地方。

品牌核心 貼近消費者

  透過dp的模式,設計師找到了媒體以及觀眾。讓自己的知名度以及身價大幅提升;家居用品製造商,經由設計師的巧手,讓自己的商品以最美好的面貌,呈現在公眾的前方,比起那傳統的展覽會家具展,更活潑、更有創意、也更貼近消費者。<

  過往已經沒有題材可以寫的設計文化媒體,忽然之間手上多了無數的料材;瑞典各大品牌,也能利用這次機會,嘗試一些平常不能做,或不敢做的行銷活動;比方IKEA在dp的建築中央搭起了一座美食餐廳;比方Smart汽車在擺滿家居品的空間中來回穿縮,展現車子短小精準特質;瑞典寬頻網路公司Bredbandsbolaget,也嘗試要在dp當中,玩一場寬頻科技與家居生活結合的遊戲。至於那群在冬日中昏昏欲睡、無聊至死的瑞典民眾,也盯著那在家門口前,漸漸搭起的美好嘉年節慶舞台,開始摩拳擦掌、梳妝打扮,想要好好大肆慶祝一番。

行銷策略 結合好內容

  dp在策略上,除了各大消費品牌本身的造勢活動之外,更與瑞典TV4 電視台合作,將這個活動本身,製作成一系列的設計時尚節目,在晚上最熱門的時段播出;在平面媒體上,dp在瑞典兩大報以及5大設計雜誌露出;同時於斯德哥爾摩市區最昂貴路段的兩大外牆上,做為期6週的櫥窗陳列以及戶外宣傳活動,像在台灣的台北敦化北路南京東路口,某大樓外側那面高牆的廣告效果。

  而在整個活動結束時的那一場慈善拍賣,與世界兒童基金會(World Childhood Foundation)的合作,更是畫龍點睛:它讓這個商業導向的品牌,剎那之間,多了一點人性,多了鮮明的「政治正確」,也多了一個企業社會責任(CSR)的美好印記。
  某方面來說, dp就有如網路入口網站,本身沒有「內容」,它僅以巧妙的方法,將所有人、在一個時間內、聚集於一個地方,讓彼此的需求,能在一個快樂的、充滿品味的氣氛下,被滿足、或是被創造出來、或是被莫名挑起。

  它將所有設計師、建築師的美好創意,仔細的包裝成媒體、消費者、以及廠商所需要的商品。dp所做的,就是將他人的「內容」,透過「掌握人們耳朵與眼球」的方法,以一個好價錢銷售給所有的人。

利益分析 最棒的藝術

  這麼多活動、這麼強的造勢、這麼繁複的品牌,要在短短的6周中發生,會不會讓人眼花聊亂,失去焦點?濃重的商業氣息、大量的利益流動、會不會讓許多有才華的設計師不屑一顧,以至讓普羅大眾失去了一探設計殿堂之美的機會?

  其實, Design Passion繼去年4月風光6周後,緊接著去年底就開始籌辦第2次,卻遇上了金融風暴。

  今年所有廠商,在開始時都是抱著冷眼旁觀的態度,然而到了2月,卻也都忍不住主動加入;瑞典設計師建築師們也是如此,從一開始的鄙視質疑,到後來見到許多有才華的新銳,借著dp這個平台快速崛起,都紛紛改變了想法,投出了申請書。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早就說過:「賺錢是一種藝術,工作是一種藝術,而賺錢的商業是最棒的藝術」。

  如果,他的話還不能讓人信服,我想媒體曝光率、瑞典消費者狂熱、商業空間業主臉上的微笑、以及dp的美妙財務報表,應該可以讓我們對「設計是個好生意」這句話,以及dp這樣簡單卻又複雜的文創產業商業模式,有更強大的堅信。

▊馬克斯為動腦駐瑞典特約記者,歡迎來信maxsmiling@gmail.com

註1:
Design Passion 商業模式解密:
1. 將商業空間有效的規畫,切成數十個單位。
2. 將每一單位承租給一位,或一組設計師、建築師。
3. 每單位的承租者,負責尋找自己的贊助商,像是油漆公司、電子產品、或家具公司;而這些贊助商品牌的Logo,都可以光明正大在展場中露出。
4. 空間當中也包含時尚餐廳、設計商店、以及各大消費品牌的概念店。
5. 整個活動持續6周,對一般民眾開放,收取入場門票。
6. 活動期間,有音樂會、新品發表、工作坊、美學設計講座、以及其它公關行銷活動。
7. 6周後,展場大部份東西,透過拍賣公司進行義賣,將所得捐給慈善基金會。
8. 活動結束,商業空間歸還業主,業主以較佳的價格出租、出售。

註2:
馬克斯小檔案
  馬克斯,政治大學法律系畢,英國雪菲爾大學法學、企管雙碩士,法國EDHEC歐洲商學碩士。
  旅居歐洲時,發現藝術、文學、舞蹈與設計的巨大力量,開始嘗試以美好的事物來改變一個社會、文化以及國家。
  現居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為作家、策展人、品牌行銷顧問。

2.18.2009

【創意】Beckmans show, Stockholm - 1+1=3

此文轉載自 Wallpaper

1+1=3



With the standard of school design so high at the recent Stockholm Furniture Fair, students of Beckmans College of Design went a little further than most to stand out ahead of their peers.

Whilst most of the Greenhouse section of the fair where the youngsters show their wares is strictly no touching, and certainly no sitting, the Beckmans team welcomed visitors to actually try out their products. This might not seem like a particularly exciting development but after four hours of looking at chairs, the opportunity to actually sit on one is sweet to say the least.

More than this though, the third year students at Beckmans teamed-up with the second year graphic design students to produce their printed material, together with a video introduction to their show. Titled 1+1=3 implying the fusion of creative minds makes for an unexpected result (perhaps not so inspiring) we applaud the nifty trompe l’oeil effect in the film and of course the students’ work itself, which was definitely some of the finest on show.

2.17.2009

【研究】IBM的"臨床實驗"

競爭總會到來。 對於一家像IBM這樣經營百年以上的公司而言,這基本是最基礎不過的常識了。因此,在轉型服務提供商之後,IBM一直在研究服務產品的競爭力。而能否將在 製造業裡廣受歡迎的供應鏈優化理論,應用於轉型後的服務價值鏈來,則是IBM刻下正在進行的一項規模浩大的工程。


轉型後的IBM已把業務專注於技術服務,IBM的供應鏈中已沒有多少電腦零部件,而更多的是人力,分佈在全球各地幾十萬的員工。2006年前後,當時我曾採訪過負責推行GI(全球整合企業)IBM高級副總裁Marc,他提及IBM總部提出要打造一條人才供應鏈,借鑒製造業供應鏈中所採用的「成本、庫 存、進銷存」等指標,來整合IBM在全球的人才庫,目的是要實現,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組建一支能力匹配,成本合理的團隊,對於客戶的項目作出響應。


正如IBM擅長於將其他的複雜的系統問題轉化為數字模型,這一次,藍色巨人試圖將自己的員工「數字化」。每個人將被分解成為技能、薪酬、方位等具體指標 的組合而成的抽像的「人」。當時,Marc稱:通過人才供應鏈的優化,公司會不斷挖掘個人的潛力,甚至瞭解一些個體都沒有察覺到的潛在需求。換言之,你的 老闆會在你還沒有開口要求加薪之前,就先寫郵件斷然拒絕你。

  對於IBM的這一創新,我頗為著迷:這到底會是一種淪為形式的噱頭,還是真正可以運轉起來,並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如果是後者,那無疑是管理上的一次匪夷所思的創新,但基本上是一件聽起來讓人不開心的事。畢竟,人不是一成不變的產成品。如何確定與每個人有關的參數值,例如技能?是否是用數字來描述每個人的某些行為方式、性格特點和習慣?是否要將處於動態之中的每個人的情緒變化都納入到這一人才供應鏈之中。


  事實上,IBM的人才供應鏈實驗,和IBM公司新近談論的「智慧的地球」,多少有些遙相呼應。從本質上,都是通過數字化的手段,來處理一些複雜的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問題,進而能夠帶來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控制。基本上,可以視為IBM為了迎接「智慧的小地球」到來之前的一次自我「臨床實驗」。

  關於IBM的人才供應鏈實驗,前段時間,讀到斯蒂芬·貝克的《數字天才》。書中,對於IBM的這一變革,有了後續的描述,那是在一個晚春的早晨,他驅車來到位於紐約州韋斯特切斯特縣的IBM公司的托馬斯·沃森研究中心基地,與IBM公司的數學專家薩默爾· 克裡蒂見面,塔克裡蒂領導的團隊正在負責匯總大約5萬名IBM技術顧問的數字模型。作為管理工具上的一種創新,值得關注,因此,特別部分摘錄翻譯刊於美國 《商業週刊》上斯蒂芬·貝克的新書內容:


 塔克裡蒂承認自己對這一研究項目也沒有完全把握。他的想法是將代表高智商、高學歷員工的複雜分子式逐個代入於預測壽命長短所用的數學公式相類似的方程式和運算法則。假以時日,塔克裡蒂的團隊希望為每名員工創建一個數學模型,所涵蓋內容甚至包括員工 的乖僻行為、上下班路程、朋友甚至冤家對頭等所有特徵。或許有一天,這些模型還能包含員工喜歡吃牛肉還是豬肉、對宗教有多虔誠甚至是怕蜜蜂還是極度討厭花 生醬等細節問題。再舉例說,公司中可能有人在空氣混濁的墨西哥城也能行動自如,但另一些人在那種環境下可能就會噴嚏連天。若果真如此,把這一問題列入模型 自然也不在話下。總之,最終目的是讓包羅萬象的模型像血肉一樣成為員工自身的一部分,如同真正活在他們各自獨特的真實世界中一樣。然後設計師們便可以駕馭 這些模型,尋求最佳組合方式。 ……


  為匯總30萬名同事的個性特徵,塔克裡蒂需要IBM每名員工的一切信息。他僱用了 大約40名專業領域涉及數據挖掘、統計甚至是人類學的博士,幫助梳理海量數據。年終評定等個人檔案在IBM屬於不向任何無關者公開的絕密,但其他信息理論上允許人手一份。通過審視個人簡歷和項目從事記錄,塔克裡蒂的團隊可以為每名員工建立一份技術和經驗檔案。在線日程表則可以顯示員工如何利用他們的工作時間和會見什麼樣的客人。對於塔克裡蒂和他手下的博士們來說,借助追蹤手機和掌上電腦的位置變化,員工每日行動路線盡在掌握。而電話和電子郵件記錄能讓每名技術顧問的社會關係網顯露無遺,比如他們把郵件副本抄送給誰看?又或者他們是否向特定人士「秘送」郵件?


  這些隱藏信息可以揭示公司內部非正式關係網的發展壯大。舉例說,可以借此發現一名中層經理是否正在私下組織一個把老闆排除在外的小團隊。進而,專家認為,通過分析郵件可以找到那些不能合群的員工。接下來的問題是,這些人是否變得壓抑並試圖跳槽到IBM競爭對手那裡?塔克裡蒂的團隊可以在資料中尋覓信息,看看他們對世界上哪家公司有意。


即使不去閱讀全部電子郵件,塔克裡蒂和同事也可以知道每個特定的員工小圈子中愛談些什麼樣的話題,並藉以判斷這個關係網的性質。他們還能發現這些小圈子在不同時間談論的事情有何不同。比如,兩名員工可能從週二到週五都在討論軟件程序,唯獨每週一會用大半天時間互發郵件,聊聊上週末的橄欖球賽事。卡內基梅隆大學社會關係學資深研究員凱瑟琳·卡裡說:「下一個重要突破在於如何利用這些工具並把它運用於安排企業日程和生產項目。」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2009 / 02 / 16 星期一 09:41



2.08.2009

【研究】紅色引關注 藍色刺激創意
















【美聯社華盛頓5日電】

加拿大卑詩大學商學院行銷學助理教授Juliet Zhu主持的研究顯示,紅色似乎能讓腦部更注意細節,作業更正確,藍色則能引發創造力。

顏色對腦部的潛意識作用,已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熱門領域,有部分因為行銷人員試圖利用顏色推銷商品。上述研究請600名大學生在紅色或藍色電腦螢幕上進行連串認知測驗,發現這兩種顏色都會加強表現,可是引發的腦部反應非常不同。

例 如,紅色螢幕能讓人記得更多單字。但是,詢以磚塊可能的用途時,使用紅色螢幕的學生大多列出「蓋房子」之類的實際用途,面對藍色螢幕的學生則提出「做紙 鎮」和「讓寵物搔癢」等較富創意的功用。在評列廣告高下時,面對紅色螢幕的學生大多專注於應該避免的因素:他們喜歡強調防止蛀牙的牙膏勝於強調潔白牙齒的 產品。面對藍色螢幕的人則欣賞顯示旅行的影像,而非宣傳放大鏡頭的照相機廣告。

研究人員說,人們從小就學到紅色是警告訊號,因此看到紅色可能對從事記憶、校對、閱讀警告標籤等注重細節的工作時放慢步調,以把事情做好。

但是,藍色讓人聯想到天空、自由、和平,並可能引發探險感受,導致創意泉湧。羅徹斯特大學顏色心理學專家艾略特(Andrew Elliot)說,這可能是啟發創意的重大進展,不過這項研究只注意顏色,沒有顧及顏色濃淡和亮度,因此需要進一步探討。

多數對顏色的研究都著重紅色,例如紅色富有震懾作用,因此用來做運動服很適當。艾略特也發現紅色確是情人節的顏色,因為它比其他顏色更能讓男性感受女性魅力。新研究刊登在5日出版的「科學」期刊。

此文轉載自 世界日報-美國新聞

1.06.2009

【藝術行政】經濟衰退衝擊百老匯 10幾齣劇元月下檔

本文轉自 中央社新聞網

2009/01/06 09:58:59

(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5日專電)經濟衰退衝擊,紐約時報廣場週邊的百老匯劇院有10幾齣音樂劇在這個月內會下檔。對百老匯來說,2009年初將是個冷酷的季節。

雖然多數百老匯劇場在耶誕及新年期間票房不錯,幾齣最熱門的音樂劇,例如「獅子王」(The LionKing)、「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及「芝加哥」(Chicago)甚至一票難求,但百老匯在這段期間的票房收入比起上年同期減少10%以上。

根據「百老匯聯盟」(The Broadway League)的統計,由2007年5月下旬到2008年5月下旬的演出季,百老匯近30家劇院大約賣出1200萬張門票,票房收入達9億3750萬美元。2008-2009演出季恐怕就難達到這樣的票房成績了。

2008下半年以來,經濟景氣愈來愈不樂觀,對娛樂事業也造成重大衝擊。百老匯的觀眾當中,紐約客大約只佔35%,多數還是外來觀光客。景氣不佳,觀光客到紐約的消費也打折扣,捨得花上百元美金看音樂劇的觀光客也大幅減少。

元月下檔的音樂劇當中,有好幾齣在過去兩、三年曾得過最佳音樂劇的大獎,製作人和演員們也曾期待可以創下像「歌劇魅影」及「芝加哥」等熱門音樂劇連演10年的紀錄。

不過,由於多半觀眾還是會選擇耳熟能詳的知名製作,最近一、兩年內推出的音樂劇,即使已逐漸建立口碑,遇到經濟不景氣,票房還是難有起色。

「百老匯聯盟」指出,百老匯的劇場提供4萬4000項工作機會,包括演員、樂團團員、舞台的燈光、佈景及音效等技術人員,還有劇場管理人員。劇場景氣不佳,受到最大影響的往往不是掛頭牌的大明星,而是這些專業人員。980105



1.05.2009

【樂團】音樂祭Live house文化 歌聲漸飄渺?

此文轉貼自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 2009.01.05 02:11 pm

若說台灣搖滾/另類音樂場域10年來最大的改變,「創作團現場演唱」的風潮,絕對名列前茅。從南到北,官方民辦的音樂祭遍地開花;live house也從早年僅少數pub結合現場演唱(多為翻唱),變成如今以創作演唱為主。去音樂祭或live house,幾乎成了現代青年的共同記憶或重要社交。
然而在「現場取代二手錄音」口號震天價響時,不安正漸漸擴大。

音樂祭 辦一屆沒下文

新的音樂祭多到來不及記,卻常辦了一屆就沒下文;老牌的野台開唱決定今年停辦;著名live house「河岸留言」去年9月新增西門紅樓展演館,迅速面臨經營窘境;高雄知名的子宮藝文空間老闆,更在去年底展開環島單車行,期待籌募店面經費。
這並非景氣的問題。在看似蓬勃歡樂的玩團/聽團文化背後,台灣搖滾/另類音樂底盤的脆弱,正一點點顯現。樂團、聽眾、官方、業者,都是問題的一環。

具指標地位的live house「The Wall」經理Orbis觀察,近兩、三年來,獨立樂團的成長幾乎停滯。1999年前,創作團不到20個,之後即以每年增加60、70個的速度暴衝,一路 成長到2005年的近500團。然而或許是因發現創作路不好走,積極的新團近年寥寥可數。

憑感覺玩團 創作難行

身為著名吉他老師的「河岸留言」創辦人林正如直言,「現在的團超過一半都想作流行」。流行並非不好,但許多團都期待像星光幫那樣一炮而紅,卻不願下苦功,「若只憑感覺或興趣玩團,不用『音樂家』的標準期許自己,創作路怎麼走得久?」
樂團不夠多、素質不夠好,「有些團好像只是來到此一遊」,影響live house品質,也減弱聽眾聽團動力。更讓音樂人在意的,是聽眾音樂品味並未大幅改變。
「獨立音樂喊了這麼多年,結果流行、抒情風還是占了台灣80%市場,剩下的20%才是其他類型分。」Orbis認為,崛起於live house和音樂祭的蘇打綠、張懸、陳綺貞固然都不錯,但若只有特定音樂類型才能躍身主流,也顯現目前的音樂文化體質仍不夠健康。

音樂芽苗 官方變殺手

樂迷有時成了音樂祭的打擊者。野台開唱停辦,主因固然是官方收回場地,但樂迷你一句「為什麼不請後搖滾團」、我一句「為什麼都請後搖滾團」,也讓團隊疲於應付,終至頹然。春天吶喊主辦人Jimi,更是一提到不了解的外界把春吶標籤成「商業化」,就顯激動。
官方也不自覺成了音樂芽苗殺手。當搖滾聖地英國、亞洲公認音樂水準最高的日本等國的政府,都全力扶植創作團時,台灣各地政府,卻只知辦音樂祭來證明自己跟得上流行、炒熱觀光、宣傳政績。然而因為缺乏專業,往往草草了事,也造成音樂祭形象下滑,被認為是免錢的大家樂。
就連最成功的官辦音樂祭「海洋」,也屢傳官方/贊助商「建議」演唱名單。去年更因官方開標時間太晚,弄得承辦者及參加樂團手忙腳亂,此外又介入口號、宣傳廣告、穿著安排,讓大會設計者蕭青陽都忍不住跳出來痛批。

春吶被抄 不得不註冊

Live house也有類似困擾。地下社會和The Wall都曾歷經高稅、營業不合法的處境,河岸留言也在新添西門館後飽嘗苦頭。明明是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駐館,林正如卻得為營建、稅額問題,天天找建管 處、商管處argue,讓他疲累得嘆道:「這種不安感,逼得我頭一回覺得不想作!」
業者彼此拚鬥,更是問題一環。在國外百花齊放的音樂祭現象,到了台灣,常變成商人撈錢的工具,最著名的例子便是Jimi的「春吶」遭各方抄襲、汙名化,逼得他不得不去註冊商標。然而春吶當初的清新熱情,在各方生剝活吞下,早被消磨得僅剩殘餘。

回音樂原點 重新扎根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音樂文化?倘若有朝一日,台灣好不容易養成的音樂祭、live house、玩團文化重回貧瘠,將是次文化的巨大缺口。樂評葉雲平形容,樂團和音樂是原物料,live house是讓音樂蔓延的長久駐點,音樂祭則可供音樂一次爆發、讓更多人聽到,三者缺一不可;然而這些若缺少官方和媒體灌溉,音樂土壤終難肥沃。
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許也不用太悲觀。葉雲平指出,和從70年代就開始玩團的日本相比,台灣相關文化從90年代至今,不過十幾年,確實「還在養成階段」。如果日本要花30、40年,才有今日的茂盛,那台灣的路也還長。
然而繁花盛景從不是憑空得來。想迎接未來的榮光嗎?那麼,音樂鏈所有相關人士,都必須回到音樂原點,把土壤耘好。

音樂儀式 凸顯個體性

去年,作家吳音寧出詩集「危崖有花」,選擇回到「我從青春期就在混的地方」——地下社會辦朗誦會,弟弟吳志寧的樂團「929」也同台演出。那晚,吳音寧不時哽咽落淚,因為「地社」和她的詩、她的回憶如此糾纏,「我早想要在地社念詩,與朋友一起分享」。
吳音寧對地社的認同,新世代青年可能很難體會。地社創辦人之一、輔大社會心理系助理教授何東洪觀察,現在到live house看團的人氣質跟早年很不一樣,以前大家是認地方,如今這種地方認同感已稀釋、片段化,轉為「對團的認同」,或變成對消費文化的認同。
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則認為,音樂已取代單一地方,成為更大的認同劑,這在政治歧異的社會中特別重要:「人們要靠音樂來結合」。
現在音樂祭常見的多舞台,相對於過去演唱會的單一舞台,也顯現認同感的更趨自由。多舞台顯現web2.0時代特色:去中心化、自由遊走、多點式連線,樂迷自主性高,「雖然還是儀式行為,已從集體性變成凸顯個體性」。


全台著名live house

台北市
地下社會 師大路45號B1

河岸留言 (小河岸)羅斯福路3段244巷2號B1
(大河岸)西寧南路177號
The Wall 羅斯福路4段200號B1
女巫店 新生南路3段56巷7號
海邊的卡夫卡 羅斯福路三段244巷2號2樓

台中縣
浮現藝文展演空間(原老諾) 龍井鄉新興路55巷12號(東海大學旁)


台南市
ROOM335 康樂街47號B1


高雄市
Join Us 苓雅區和平一路248號3樓

子宮藝文空間 苓雅區林南街18號2樓

1.01.2009

【產品設計】 錄音紙 A strip of paper that speaks


每一項產品都有九十九個不該存在的理由,然而只要它有一個存在的理由,它應該要要被生產!

這個發明應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之前曾在網路上看見"錄音卡片 Audio Paper",讓收到卡片的人除了看見文字之外,還可以聽到聲音(阿里巴巴有在賣!!),是日本RFID公司所開發,還好他沒有因為惡魔代言人的關係而胎死腹中,有人會說現在手機通訊或是網路那麼發達,這根本是多此一舉,但是我還是要大大稱讚這是一項很棒的一項創意產品!光用想的就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例如:
就基本功能上,它解決了某些族群的閱讀障礙問題,如無法閱讀的盲人或是閱讀困難的老人,書信溝通至今無因為通訊設備或是網路的發明而被淘汰,代表仍是具有存在的必要性,記得「P.S我愛你」電影中,女主角仍無法從丈夫去世的創痛而產生幻想,並且靠著丈夫電話答錄的留言療傷,文字不如聲音,它是有溫度的...

再者,它增加了另外一種溝通方式,可以用來增進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迂迴"結束關係~),想像到一張情人寫的卡片,上面除了甜言蜜語外,按下按鈕後還可以聽到它的聲音不是很棒嗎?或是未來你買的每一本書,都會附上這樣的功能,直接聽到作家的聲音,或是一首屬於這本書的主題曲...等等,讓文字不再只是文字,增加溝通的趣味,我們永遠不會滿足現狀的,不是更複雜,就是更簡單~

--------------------------------------------------------------------------------------------------------------------------------------------------------------


A strip of paper that speaks   Posted by Michael Kanellos

Now, your pictures can speak for themselves. 

原文轉貼自 cnet news   

<< This strip of paper holds about eight kilobits, enough for a ten-second voice message.(Credit: Michael Kanellos/CNET News.com)



Labels That Talk, from Kailua Hawaii, has come up with software that lets consumers print high-density bar codes on strips of paper that store recorded voice messages. Scan the paper with a cheap handheld scanner--or a cell phone with a built-in scanner--and it plays back a message. The strip of paper you see in the picture can hold about eight kilobits, enough for a ten-second voice message, said Ken Berkun, president and founder.
"We're trying to get it to twenty seconds," he said.

The idea is to let consumer enhance their mementos with sound. "I have a daughter and I have photo albums," Berkun said, explaining how he came up with the idea for the company. Another large potential market lies in pharmacies and hospitals, which would put labels on medicine bottles. Thus, Mick Jagger, via your plastic prescription vial, could sing "You go running to the shelter of your mother's little helper" every time you go for a Paxil.

Hewlett-Packard is working on something similar calledMemory Spot, which is a sticker that contains a NAND flash chip. Memory spot prototypes can contain 256 kilobits to 4 megabits of data, so you could store videos in them or additional pictures. Pictures and videos on Memory Spots could be beamed to a nearby computer or cell phone via an integrated networking interface.

Although flash costs continue to drop, chips invariably will always be more expensive than paper, Berkun said. HP, in fact, has estimated that Memory Spots could cost ten to 50 cents each when (and if) they finally come out. Labels will cost far less, says Berkun.

Other companies have experimented with talking bar codes too, but the bar codes typically contained canned messages from a vendor.

Labels that Talk wants to concentrate on making and selling the software to consumers and printer makers. The company is currently trying to line up partners to make scanners. Some cell phone makers, he said, are already in discussions with the company.

Although you don't see a lot of start-ups like Labels that Talk out of Hawaii, some believe the picture could change in the future. Ira Ehrenpreis, a partner at Technology Ventures, calls it one of the last untapped geographies for start-ups. His firm has made a couple of clean energy and medical deals in the state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 state's somewhat generous tax credits offered to in-state tech companies help too, added Berkun.


【藝術行政】101煙火秀的完美管理學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經驗,或是回想一下當自己遇見外國人的時候,是如何和對方介紹台灣呢? 以前我會說,「喔~就是在中國大陸右下角」,非常沒創意而且極為軟弱,就好像說,我就是坐在誰誰誰旁邊的那個人,最後大家還是完全沒辦法瞭解而且也不大有興趣最後終止話題...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文章,他是這麼說的:「台灣有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對呀~我怎麼都忘了,每天每天經過這一棟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似乎已經麻痺,就如同每天經過的郵局或便利商店一樣,忘記他是如此具有存在代表價值的意義,這點讓我頗為慚愧,並且對於這幾年101的煙火秀也沒放在心上....

今年還是沒有到現場去感受這棟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的煙火秀,但是坐在電視前面收看的時候也許沒有當下的震撼,然卻也給自己更多歡樂以外的思考空間。

如同一場演出,審慎小心的規劃安排,嚴密的技術研究,不是100分就是0分,煙火更是一個極具挑戰的表演,帶有更高的危險性,沒有彩排機會讓你做修正,所有成敗都在倒數五秒後宣判,多麼血脈沸騰的工作呀.....

2008 台北101煙火秀 Taipei 101 Fireworks



---------------------------------------------------------------------------------------------------------------------------------------------------------------------------

鉅秀連續五年讓全球最高樓吸引世界目光


101煙火秀的完美管理學


商業周刊 第1102期 2009-01-05 撰文者:陳鳳英


法預演的一○一跨年煙火如何確實執行?為何經濟不景氣,反成鉅秀成長動力?從近年跨年煙火的表現結果,或可看出鉅秀董事長李秀超的成功之道。

「五、四、三、二、一,Happy New Year!」火紅的心型煙火從天而降,由全球最高樓台北一○一擊發,夾雜著十倍於鹽水蜂砲的臨場震撼音效,一萬六千發煙火,以紅、金、綠三色調點燃台北夜空,迎接二○○九年的到來。


「如 果五秒倒數完,煙火沒有放出來的話,你會看到一個人(指李秀超)從一○一跳下來,」連續五年承接一○一跨年煙火秀的鉅秀公司董事長李秀超半開玩笑的說,反 映籌辦一○一跨年煙火秀的心理壓力。因為超高樓布置煙火,事先完全無法在一○一預演,要靠李秀超整個團隊的專業技術,確保倒數五秒數完,煙火會如預期噴 出。整個表演的戲劇性在於不是一百,就是零!

樓高五百零八公尺的一○一大樓,在杜拜塔尚未正式完工啟用前,依舊穩坐世界第一高樓的寶座,加上台灣時區緊接在澳洲之後,全球跨年賀歲大秀照例都由澳洲雪梨大橋煙火秀揭開序幕,緊接著世界目光都集中到一○一身上。



平價取勝 三千萬內接案,擊退對手

台北一○一的跨年煙火秀聲名遠播,每年吸引逾五十萬人擠進信義計畫區倒數跨年,人聲鼎沸的台北城,頓時成為國際鎂光燈的焦點,連百年國際精品萬寶龍都搶搭跨年煙火秀話題,推出全球限量一○一支,要價新台幣一百零一萬元的「台北一○一紀念筆」。

萬寶龍總經理顧吉濤不諱言,「全世界建築物這麼多,德國總部會選上台北一○一紀念筆,當然與一○一跨年煙火秀讓他們印象深刻有關。」

一○一靠著得天獨厚,每隔八層樓有一個類似「斗」狀陽台的建築設計,經過一番巧思,原本只是緊急逃生用的陽台,竟翻身成為施放跨年煙火的平台。

與名聞遐邇的雪梨大橋煙火或北京奧運鳥巢煙火相比,「一○一的煙火,主要是利用一○一高達五百多公尺的大樓結構施放,與一般平地施放的煙火,性質大不相同,」李秀超解釋。
而一○一跨年煙火的難度在於,煙火擊發裝置遍布十個樓層,施放當時無法窺得現場全貌,李秀超說:「必須分段控制,卻又得一氣呵成的燃放。」好比交響樂團指揮在看不到譜的情況下,硬是背譜演出。

一○一跨年煙火施放之初,很多人擔心是否會影響一○一的工程結構,有人甚至擔心跨年煙火會不會把一○一打垮了?

為此鉅秀與一○一曾慎重其事,諮詢原設計師李祖原,得到的回覆相當正面,「一○一大樓抗震係數達七級以上,相當於兩顆原子彈的量,跨年煙火有這麼大的威力嗎?」間接為一○一跨年煙火安全性背書。

一○一發言人劉家豪強調,大部分摩天大樓都是封閉式的帷幕建築,缺乏像一○一這樣的「斗」狀陽台空間,「即使日後有其他大樓的高度超過一○一,但一○一還會是全球最高樓高空煙火秀的紀錄保持者。」

一百八十八秒的跨年煙火秀,要耗資近三千萬元,等於每秒燒掉近十六萬元。一○一跨年煙火為什麼這麼貴?劉家豪解釋,因為是四面施放,瞬間擊發的量很大,成本自然也是一般煙火的四倍。

想在世界第一高樓施放煙火,沒有三兩三,根本難以征服一○一。國內煙火界前輩思源焰花董事長吳思源觀察,「一○一因為樓高風大,現場施作時的確不太容易。」

「第一年登上一○一屋頂時,迎面而來的東北季風,人被吹得都快站不穩了,當下我有點動搖,」李秀超回憶,後來自己回去清點裝備後,才鼓起勇氣接下一○一跨年煙火的挑戰。

在現場督軍的施工主任黃金龍也說,第一次(二○○四年底)接一○一跨年煙火秀時,所有施工工人都必須迎著東北季風,在冷冽的冬雨下,架設施放煙火的電發火作業系統,「不到五分鐘,手指都凍僵了。」

「剛開始因為一○一管制高層電梯,工人必須扛著笨重的器材,爬十幾層樓梯到一○一屋頂架設電線,十分辛苦,第一天工人就走了一大半,」黃金龍回憶。
鉅秀有什麼能耐,可以連續五年拿下一○一跨年煙火的大案?相對於老外動輒獅子大開口要價數百萬美元,以新台幣上億元起跳,劉家豪坦承,鉅秀的價格顯得「平 易近人」許多,總能把跨年煙火預算壓縮在三千萬元以內,而且每年還會開發新花樣,才能擊退國內外競爭對手,保住一○一這個超級大客戶。

經驗累積 十年承辦運動會煙火而來

煙火是一門複雜的藝術與科學,涉及花色配置、音樂協調與電力學、氣象學等跨領域整合,作業異常繁複,短短一百八十八秒的跨年煙火秀,隱含李秀超「煙火管理學」結晶。

一、硬體鋪設:一萬六千發煙火,二萬五千公尺電線堆出一百八十八秒的絢爛。

一○一跨年煙火秀的主角,當然是煙火,如何讓總數高達一萬六千發的煙火如期施放,更是一項大工程。

施工團隊二○○八年十二月六日就進駐一○一施工,一○一跨年煙火施放樓層,由三十四樓起跳,每隔八層樓有一個「斗」狀陽台的空間,可以鋪設煙火線路,一路直達不對外開放的一○一屋頂與R6避雷針下。共有十層,每一層都有三十個迴路,代表三十種煙火花樣。

而每一個迴路經由電線層層環繞到系統平台,由美國進口的電腦系統精密計算,經過特殊擊發的引線,遙控操作煙火。

負責現場施工的黃金龍估算,二○○九年用來纏繞煙火的電線總長度,約在二萬五千公尺至三萬公尺(二十五公里至三十公里)之間,光在一○一內部拉的電線,就足夠繞著台北市由南到北走一遭(二十七公里)。

往年一○一跨年煙火都是架設在地面發射,今年為了讓煙火施放角度更多元,特別多花兩週時間搭上鷹架,將施放煙火高度提高到四十五度,營造拋物線角度,為整體煙火的飽和度加分。
「一○一跨年煙火像是花式撞球,」黃金龍形容,在施放角度、迴路與花樣上,需要多花一點心思設計。

一場成功的煙火,必須搭配地形、地物,營造現場觀眾情緒的瞬間高潮。李秀超透露,煙火爆炸的平均度、排列的飽和度以及顏色的鮮豔度等「三度」,都會牽動煙火的成敗。

「煙火的密度要夠,施放到高空,才能打出立體的圓。」色調搭配還要和諧,李秀超表示,「三度」功力的高低,全靠近十年承辦國內大小型運動會煙火施放實戰經驗累積,全無僥倖。

二、軟體創意,賦予煙火新生命: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在煙火的世界更是如此。李秀超表示,各家煙火商做出來的煙火,大同小異,不會有太大差別,因此,如何賦予煙火新的創意與生命,給觀眾多一些想像空間,就成為利基所在。

「光砸錢也無法買到創意,創意像是源源不絕的資本,可以讓你走在行業的最前面,」李秀超直言。

但創意也有風險。過去李秀超曾在高鐵的場子,因風速與車速計算不如預期,煙火施放時間因而有所延誤,當場讓高鐵董事長殷琪大失所望。

態度謹慎 只許成功壓力讓他不鬆懈

二○○九年的一○一跨年煙火,李秀超首度嘗試挑戰「造型煙火」。一○一原本打算推出心型與笑臉兩款「造型煙火」,為台灣加油打氣,但李秀超顧及天候因素,怕大風把笑臉硬是吹成垮臉,臨時把笑臉「造型煙火」撤下。

李秀超坦承,造型煙火「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不管是風、震動、煙火是否同時擊發任何一個因素,只要有一度偏差,不同角度看到的造型煙火,就會變形,難度更甚以往。

光是為了這款愛心造型煙火,李秀超前前後後在南部煙火工廠測試了十幾次,但都不滿意,就像每次一○一跨年煙火施放完,他永遠認為有改進的空間。
隨一○一跨年煙火施放時間逼近,李秀超的緊張指數簡直快破表,「跨年煙火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因此心理壓力非常大。」

煙火界盛傳一個故事,有人曾問法國煙火大師多明尼克(Dominique Brezac),放煙火前,你還會緊張嗎?他回答:「就算放過一萬場煙火,一樣還是會緊張。」

李秀超十分認同這種工作態度,「緊張是一種態度,如果不緊張的話,反而是警訊,代表自己可能鬆懈了,」「一○一跨年煙火給我的壓力,是我的宿命。」

李秀超的父親李蘭亭出身聯勤體系,長期參與國慶煙火製作。承襲父親的技術,李秀超在一九九五年成立鉅秀公司,捨棄台灣已經沒有成本競爭優勢的煙火製造部分,專攻附加價值高的煙火施放與設計路線。

逆勢成長 不景氣更要煙火創造歡樂

面對台灣煙火產業近十年外移關廠的大衰退,鉅秀苦思轉型之計,將自己定位在大型遊樂區、政府機關及運動會煙火的活動平台廠商,經濟不景氣,反成鉅秀成長動力。

李秀超分析,鉅秀每年營業額約有九成,來自政府相關部門的活動預算,二○○八年鉅秀營業額約七千萬元,二○○九年營業額將挑戰一億元大關,「越是不景氣,越需要用煙火創造更多歡樂。」

煙火如同人生,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跨年倒數五秒背後,李秀超也累積近十年的大小型運動會煙火施放經驗。如今,靠著五度施放全球最高樓一○一跨年煙火的實績,李秀超已醞釀跨足國際市場,展開新一波的煙火征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