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者為王的時代,了解目標對象已是企業行銷的必備守則。臺灣文化創意企業的目標對象多是一般消費者(B to C),即是由不知名的大眾所組成,要如何抓住這些人的心,並成為自家產品的忠誠使用者,是企業獲利的決勝關鍵。
消 費者忠誠度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主要展現在「重覆購買同品牌的不同商品上」,如大型品牌經營者開創出多角經營、研發多元產品;或是由眾多風格相似的商品共同組 成同一品牌在市場上推出的模式。在國際間的時尚設計產業尤其明顯,也就是運用「異業結盟、跨界行銷」的策略,如服裝設計與產品設計、工藝、視覺藝術領域結 合,產生複合式的品牌,展現跨領域合作的商機。本文以文化、產業環境和臺灣較相似的香港品牌「住好啲」為例。
關注集體記憶的品牌精神
香 港品牌「住好啲」(G.O.D.),或寫作「住好D」,產品風格就像品牌名稱一般,富有濃厚的香港風味,主力商品為家具、家飾、服飾等,商品類型多元,但 都呈現一致的設計質感。如一般人對香港再熟悉不過的報紙分類廣告、油麻地密集舊樓、鐵皮信箱、1997回歸大陸等素材,被應用在「住好啲」的服飾設計上, 成為詮釋香港文化的最佳代言。
危險卻可靠的品牌形象 值 得一提的是,「住好啲」在塑造品牌形象的方式,不得不令人捏把冷汗,2004年推出「Delay No More」字樣的服飾及商品,由於和粵語粗口諧音相似,而引起廣泛討論。又如2007年推出「拾肆K」字樣服飾,再度引發與三合會14K社團聯想的爭議, 甚至遭到香港警方搜索,幸好最後撤銷起訴了。但無論刻意與否,都達到了話題十足的目的。 「住好啲」善用製造衝突、社會輿論來製造話題,讓 品牌形象處於具爭議、高危險的氣氛中。但在品牌可信度的建立上,「住好啲」卻又轉變成品質保證的高手,創辦人楊志超,個人獎項包括最佳衣著人仕獎、傑出設 計師獎,也帶領「住好啲」獲得創意生力軍大賞、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優秀等獎項。整體而言,品牌形象恰能符合香港人在矛盾中求生存、衝突中求和諧的本色。 |
跨領域、跨地區的品牌經營
近 年「住好啲」以副品牌「住加(G-Plus)」進軍中國市場,專售「現場購買、自行運走」(Cash and Carry)的小型家品,這在臺灣不稀奇,但在中國,過去較多是通路的商品種類少、但可為客戶送貨的經營模式,「住好啲」此舉不但藉以區隔市場,也降低人 事成本。
2009年「住好啲」和星巴克(Starbucks Coffee)合作,在香港中環都爹利街的星巴克分店,店面前半部是一貫的星巴克風格環境、後半部則以香港舊冰室為題,打造「冰室角落-星巴克咖啡室」, 擺放60年代物品,老爺電風扇、舊窗花百摺簾、手寫餐牌,營造傳統茶餐廳質感,成為全球星巴克一致室內裝潢風格中,少見的星巴克主題店。
在 臺灣,興起許多運用臺灣在地特色或中華傳統元素的創意商品,同樣和「住好啲」有深具地方特色的產品實力,但要成為品牌、並長久經營的企業,則必須有營運品 牌的獲利能力、巧妙結合不同文創產業的判斷力、和製造消費者關注的行銷能力。臺灣和香港在文化、市場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住好啲」的成功模式值得我國業 者注意。
圖說:
「住好啲」在香港和亞洲相當受到歡迎,吸引許多喜歡東方與西方買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