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2009

【創業】以身相殉,用死亡的張力創業 -創業家對談:何飛鵬vs.黎智英

整理、撰文 / 陳芳毓

壹傳媒創辦人暨主席黎智英、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兩人都是台灣的重要媒體經營者,但他們皆非清高出世的文人,而是草莽入世的創業家。


關於創業,一個說要「以身相殉」,一個質問「你夠拚命嗎」,彷彿事業比生命還重要。也正是這種性格,讓他們甘冒風險、找出未被滿足的市場缺口,在競爭激烈的台灣媒體市場一次次攻城掠地,建立起自己的王國。


這場由商周出版邀請旗下兩大暢銷作家出席的「創業論壇」,於4月23日舉行,為在不景氣中急著尋找出口的人提供建言。以下為對談內容摘錄。


創業的本質
用新方法,解決消費者的問題


何飛鵬(以下簡稱為「何」):把消費者的困難變成你的行動,是創業最重要的本質。如果你對市場上某個商品有不滿和憤怒,台灣可能就有2萬人和你有同感。


另一個本質是「不足」。很多人創業不成,就抱怨是資金不足、找不到好人才。如果資金夠、人對,那就不叫創業了。創業是在不足中突破,所以風險很高,但報償就是獲利。


還有一個本質是「創新」。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創新與創業精神》那本書裡提到,沒有創新,就不叫創業。所以,如果不能用新的方法、新的概念來滿足消費者,就不叫創業。


我辦公室後面的那些小吃店,開了倒、倒了開,大家只是重複「開店」動作,從提供的服務、工作方法到訴求對象都沒改變,怎麼會成功?


黎智英(以下簡稱為「黎」):創業,一定要跟別人正在做的生意有點不同,但不能是為了不同而不同,別人用腳走路,你不能為了不同而用手走路!(台下大笑)


你先要思考,有什麼是別人做不到的?能為顧客解決什麼問題?假如一個燒餅賣100塊,你有沒有可能賣80元?這是解決價錢的問題。很多人覺得燒餅很油,你能不能做出不油的燒餅?這是解決產品品質的問題。


先從很小的生意開始做,學會做謙卑的工作,不要一開始就想做大生意。創業不是做夢,而是做更好的產品給顧客。世界上沒有「飽和的市場」。當我做報紙、雜誌時,別人都說,「台灣這麼多報紙和雜誌,你還要做?」假如你能做出解決使用者的問題的產品,就可以創業。


創業家的條件
願冒險、有虛懷、敢拚命


何:創業家一定要有高度的冒險精神。如果你不能承受風險,只想安穩,那我勸你不要創業。


創業家還要有高度想像力,看到同樣一件事,要有跟別人不一樣的想像。


第三,創業家還要有耐心與毅力。像黎先生這樣一創業就成功,其實是少數。如果沒耐心,一離開創業的舞台,你就是失敗者。


黎:創業者要很樂觀、不怕困難,要誠實面對自己,失敗不要有藉口,不要說「這不是我的錯」「我運氣不好」。


創業是解決困難的過程,最重要就是有「虛懷」:知道自己做錯了,要結束自己的錯誤。很多人都愛談論「我做對了什麼?」,從不問「我有什麼可以改的?」我每天都這樣問自己,每天都去找問題出來解決。因為愈解決問題,愈能夠成功。


創業還要focus(專心),要專注去做最少的事。你應該問「我不需要做什麼?」而不是「我需要做什麼?」我都會把事情弄得很簡單、很清楚才做,當把不需要做的事情減掉,要做的事就愈來愈少。把精力投注到最小的範圍裡,就可以做到最好。


創業還要很拚命。愈亡命,創業成功的可能性愈高。


沒有人天生適合創業,但很多人天生不適合創業:沒有承擔、太謹慎、自以為聰明、什麼事都要想好才做……如果你沒有這些問題,就可以創業。


創業的原動力
用好奇與創意,闖盪新事業


何:我創業的原動力,第一個是好奇,我喜歡新的東西,對已經知道的答案完全沒興趣。


我的創業夥伴詹宏志在我的新書《以身相殉》的序中提到,創業就是你認為全世界都錯了,只有你是對的,所以你要試試看。他寫到我心裡的話。這樣的動機是改變社會很大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破壞式創新」。


黎:全世界都錯了,我一個對,我不敢這樣想!(台下大笑)


創業第一要好奇,還要有創意。我從沒做過報紙、雜誌,甚至很少看電視。但如果你不懂,反而不會把過去的經驗帶進新事業,就能直接從嘗試錯誤裡去學習。


創業的心法
退無可退,拚命求生


何:創業要以身相殉,如果沒有過河卒仔的心情,千萬不要創業。創業成功需要方向和方法:有想法有創意,那是方向;有精準的紀律和執行力,那是方法。


每個人創業都有當時的情境,如果你想學他的方法,可能學到皮毛,無法學到核心的關鍵,所以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但是創業的基本原則是不變的,比如說不能腳踏兩條船、沒決心、沒耐心。


黎:我的心法就是不要怕不懂,勇敢嘗試,從錯誤中學習。永遠知道自己是無知的、永遠要謙卑。


我每次創業時都跟自己說,「這是最後一次創業,之後我便會死去。」我用死亡的張力去創業。


創業的年齡
永不嫌晚,但愈年輕愈好


何:創業是愈年輕愈好,因為成功的時間愈早。


不過,如果你已經40歲,也不會太晚。我雖然是35歲創業,但是等我真正想通了創業的道理,已經是45歲以後的事。其實,無論任何年紀,只要想通了、準備好,永遠都有機會,永遠都不會太晚。


黎:成名要趁早,虧錢了才能再來。年輕時創業,會比較大膽,因為不知死(台下大笑)。創業者真的要不知死,因為失敗的可能性很大;創業者也不能太謹慎,否則會考慮太多。


創業,是從「無知」中闖出一個事業,為將來創一個事業;但將來如何,沒人知道。你不能想說「我要把所有事計畫好再來做」,這樣不過是recycle(回收)從前的經驗,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創業一定不要怕失敗、不要怕沒有面子、不要怕朋友看不起。很多人年紀大了,擔心失敗了有損面子和身分,這是創業很大的顧忌。


其實四、五十歲才創業的人很多,瑞‧克勞格(Ray Kroc)就是五十多歲才創立麥當勞(McDonald's)。年紀大創業也有很多好處,像是知識經驗比較豐富、比較懂得用人、能夠容忍、圓融。


創業的時機
不景氣,是最好的時機


何:誰能改變經濟不景氣?一個是政府,另一個是創業家。這個時候如果有更多創業家進入市場,對現況產生破壞,才會有創新。


無論何時都是最好的創業時機,現在尤其好。金融海嘯讓每個人都害怕、畏懼、保守,但是當大家都害怕時,你就該狠狠地進場。因為創業的人少,你只要有所行動,成果都會被放大,機會也會變多。


如果你失業,創業可能是一條路,不過要先認清失業與創業的差別。創業是「下定決心」才去做的事,不是因為發生意外(像突然被裁員)才想到去做。不要把創業當成「找一個工作」,工作與創業最大的差別在於,工作是把風險留給老闆,把安定留給自己;創業則是自己掌握所有風險。


黎:現在是個inflection point(轉折點),金融海嘯會改變市場,企業的業務、產品、做事方法都要改變。不管是正要創業或是已經在做生意的人,都要把事業和新市場做一個新連結。


大環境不好,正是創業最好的時機,因為很多公司倒閉,市場讓出很多空間,人才比較好找,買設備也比較便宜。


創業的資金
只要做對事,自然有人願投資


何:這個社會甚麼都缺,就不缺資金。有錢人最大的困擾,就是找不到好的投資標的、找不到可以託付的人才。台灣的天使投資人不少,如果找不到,是因為你沒準備好。


我創辦《商業周刊》時,很多錢都是企業家的資助。他們並不是覺得這個生意一本萬利,而是支持我、信賴我。這個信賴的過程很重要,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一定會有人投資你。但是,讓別人投資你,責任是很重的。你也可以從比較小的生意做起,然後慢慢累積,這是另外一條路。


黎:你們不要學我炒股票啊!(台下大笑)我當時很幸運,但我後來不炒了。我的夥伴問我,「為什麼不炒了?」我說,「賺了錢,我很興奮睡不著;賠了錢,我也睡不著!那什麼時候睡呢?」(台下大笑)創業其實不需要很多錢,不要想要爭一口氣給誰看,那穩死的。


創業的夥伴
能信任、能容忍,擁抱共同理想


何:如果問我,創業到現在有什麼遺憾,就是我還沒有一個人獨立創業過。我的個性很強,但能力不足,所以我的創業過程中都有夥伴,把自己欠缺的那一塊補起來,才有機會成功。如果你沒有自我認知,一意孤行想做老闆,就很難成功。


找夥伴不一定要找最強的,而是要找能夠彌補你的不足的人。當這個人出現時,就要尊重、溝通、理解、協調和忍耐,要知道你為什麼需要他。如果容不下他的怪癖和缺點,你也用不到他的優點。


創辦《商業周刊》時,當時的經建會主委趙耀東問我,「你一個人做嗎?」我說,「不,我們幾個人一起做。」他聽完就皺起眉頭說,「合夥生意很難做啊!」接著就拿起毛筆,在經建會的便條紙上寫下:「大家要有共同理想,才能永遠合作。」那張紙條現在還留在我桌上。


1991年左右,我到美國去採訪金士頓(Kingston)的創業老闆之一。他告訴我,「我們公司是雙頭馬車。」我聽了一頭霧水,很好奇問他,「雙頭馬車的公司怎麼運作?」
「很簡單啊,只要對方開口決定的事,我就不說No,就吞下來。」
「萬一你覺得他是錯的,怎麼辦?」
「錯了我也忍住,我就相信他。」
「只有你這樣子嗎?」
「只有我這樣子怎麼行?我講話時,他當然也要閉嘴。」
「那有沒有情況是,他做的決定你覺得不可行,但還是讓他過的?」
「我們常發生這樣的事!」
這真是合夥創業的最高境界!


黎:要相信一起創業的人,互不信任,會把精力都消耗了。我創業的方法跟很多人都不同,因為我很難跟別人一起工作,所以不找創業夥伴,就算有夥伴,也是你要聽我的。(台下大笑)


我覺得創業就是不斷地嘗試犯錯,我的夥伴都會很害怕,覺得「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嗎?為什麼每次都要嘗試錯誤?」所以我很難跟「一次就要做好」的人合夥。


創業的抉擇
只要方向對,就嘗試到做對為止


何:我創辦這麼多雜誌,有在成功後衰退而關掉,但很少在成功之前就關掉,只有一次例外。


2000年左右,我創了《房屋誌》雜誌,只做6個月就關掉,因為我發現,有一個關鍵因素掌握在別人手上,無論我用的方法再對,都無法取得這個因素。當我的努力是建築在「別人願意配合」的前提下,我絕對放棄。我不能容許脖子被別人掐住。


如果你只是遇到困難,但方向是對的,就要堅持。《商業周刊》賠了8年,可是我認為台灣需要這樣的刊物,就打死不退,用時間來換成功。


黎:我從來沒有放棄,除了adMart(編按:即黎智英在1995年成立的「蘋果速銷」網路零售,大虧40億台幣)。有些困難是解決不掉的,一定要結束;有些困難需要時間去解決,就暫時放在一旁,先解決其他困難。例如,做生意資金不夠,又沒人願意借,這很難解決,就放在一旁,生意做小一點。很多困難的發生,都是嘗試得不夠;假如嘗試得夠,很少有問題解決不了。


創業的成就感
證明自己是對的


何:創業的成就感,第一個是金錢。創業成功,你就有足夠的金錢,做想做的事。


另一個成就感,就是證明「我是對的」。比如說,我們假設電腦已經進入一般家庭了,所以創辦《PC home》雜誌,滿足大家學習電腦的需求。當時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提醒我們,「你確定電腦已經到家了嗎?」這件事當時很多人不確定,最後我們證明自己是對的。


黎:我從不是為錢創業,雖然我現在有很多錢(台下大笑)。我要從創業中發現「自己能做什麼事」,這個過程是很興奮、很過癮的。



黎智英 壹傳媒創辦人暨主席
因無法忍受老闆「一定要照著他的方法做事」,25歲決心創業。
27歲時,拿著老闆發的7000元港幣紅利,加上借來的3000元,開始炒股票籌創業基金。1萬塊很快滾成了25萬,開了間成衣廠。
31歲跨足成衣零售,成立佐丹奴(Giordano)。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看到中國開放契機,在香港成立《壹週刊》,一炮而紅。
1995年,香港回歸在即,許多報紙立場轉為親中。為與自由派讀者共鳴,創辦《蘋果日報》。
2000年,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認為台灣已真正步上民主,來台創辦《壹週刊》與《蘋果日報》。
下個創業計畫是成立電視台。

何飛鵬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大學時與家人合開青年商店,不知進貨成本和庫存為何物,直到支票軋不過來,才知創業辛苦。
第二次創業,已是《中國時報》記者,邊上班邊辦社區報紙,腳踏兩條船,又以慘賠收場。
1987年,台灣開放黨禁、報禁及外匯管制,決定用「周刊」註解社會變遷,創辦《商業周刊》。雜誌社多次瀕臨倒閉,苦撐8年才轉虧為盈。
1995年,預測「電腦」將從辦公室走進家庭,與詹宏志創《PChome》雜誌與城邦出版集團,自認此時才體悟創業道理。
2007年購併部落格平台Pixnet,網際網路是目前最感興趣的創業領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