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那福忠 | 更新時間 : 2009/07/09 18:53:53 |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2826 所有的媒體經營者都認同的「內容為王」,擁有大量文字、圖片、影視等第一手資訊,為何仍在利潤邊緣掙扎求生?有些媒體企圖轉型,例如時代雜誌和美國線上的合併,最終仍宣告破局。當內容不再稱王,還能如何自保? | ||
(Brain.com 2009-07-10)「內容是王」(Content is king)已是消費者耳熟能詳的語句。擁有大量文字、圖畫、影視的媒體,現在應該乘著成功的波浪,享受著帝王的榮華富貴。只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國王,卻是 十分落魄,雖然擁有各類內容的媒體,但仍然在利潤邊緣掙扎著以求自保;或進一步裁員縮編、機構重組,甚至結束營運。為什麼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內容」為什 麼到現在還沒有登上寶座?或者是內容本來就登不上寶座?資深出版印刷顧問 Joe Webb 博士最近撰文,來解說這個現象。 他說,媒體共同遇到的現象,是網路無法製造足以維持營運的利潤。連時代雜誌的老闆也比喻,如果一個訂閱一年雜誌版的讀者價值100美元(約新台幣 3,299元),一個訂閱網路版的讀者僅價值5美元(約新台幣165元)。換句話說,企業需要有20倍訂閱網路版的讀者,才能有相同的營收回報。當然雜誌 版與網版的財務換算因時地而異,這個比喻未必恰當,但大家的思路則趨向一致。 另一方面,「網路」其實不如想像中的帶刺難走,例如廣告營收眾多、和訪客眾多的網站,如 Google、Yahoo!、MSN、eBay等,雖然並沒有提出稱王的想法,卻實實在在享受著帝王般的富有和權柄。Yahoo! 一度構想踏入「內容」的生意,僅為此開了一次股東會,就導致執行長楊志遠辭職。而Google不產製內容,卻有能力讓網友取得其他網站的內容,這股能量吸 引了大批小廣告加入,收費不高,但他們卻因積少成多而致富。 Joe Webb 列舉一個想要跨足「內容」的失敗案例:時代華納(Time-Warner)與美國線上 AOL (America Online)的舉世大合併。時代華納是一個超級媒體巨人,光是時代雜誌集團旗下幾十種雜誌的廣告,就一度占了全美雜誌的五分之一;再加上唱片、有線電視 新聞網 CNN、家庭電影院 HBO、以及華納兄弟電影製作的內容,多樣性和豐富度幾乎無人能比。AOL 也是當時的網路界巨人,他們擁有2,500萬的龐大訂戶群(現在約 800 萬),與時代華納結合,正好建構成一個跨媒體的王國。只是,這個帝王的美夢最後卻成空。 時代華納與美國線上跨媒體的數位轉型,並不順利。直到今天,時代雜誌的記者們仍在數位邊緣掙扎。時代雜誌總編輯 Rick Stengel 最近在會議上對記者說,他懷疑仍有些人把供稿給 Time.com 當作額外的義務,而不當作是自己的本分專業。時代在變,他們也要跟著改變。除了記者抗拒數位化之外,企業內部也產生許多難解的問題,像是表演者合約涉及的法律問題、與業界的配合、企業原有保護的傳統結構等,都使得跨媒體數位轉型極度困難。 而想要讓跨媒體的轉型成功,「時機」也十分重要。由於數位內容需要依靠網路高速傳送,才能發揮效益。但當時的寬頻才剛剛萌芽,僅有少數人安裝,即使有 再好的內容,也無法傳送到每個消費者手上。但寬頻並不是失敗的主因,是因為時代華納和美國線上的主要高層,決定放棄追求跨媒體的機會,使的這個龐大企業僅 是各個獨立媒體的匯集,不成為相互連接的系統。兩大巨人在 2000 年 1 月提出合併,企業名稱改為「AOL Time-Warner」,股票交易代號也改為 AOL;但在2003 年 9 月,企業名稱恢復為 Time-Warner,股票交易代號也改為 TWX,宣布解散。 看了上述的失敗案例後,你可能會問,到底要選擇什麼樣的「內容」,才能成功轉型?這個難度頗高的挑戰,讓蘋果公司做到了。蘋果生產的 iPod 和 iTune ,讓內容提供者願意和他們合作,且透過使用者的下載,迅速走紅。長久以來,音樂界想盡辦法遏止數位音樂盜版,並欲走法律途徑控告盜版的青少年與家長。蘋果 公司和 Google 相同,除了軟硬體之外不擁有任何內容,卻能說服音樂界放棄版權管理,以少許的費用加諸下載的數位音樂,用 iTune 的龐大通路,說服了內容提供者。 Joe Web 博士觀察這些失敗和成功案例之後,下了一個結論:內容不是王,通路才是王。內容僅是公主與王子,沒有王子與公主固然不能成為帝王家庭,但沒有通路,內容根本不存在。 |